江苏省力学学会2021年度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2-01-19 访问量:4894

2021年是江苏省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学会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全省力学科技工作者为立足点,围绕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落实中国科协“十大”、省科协“十大” 精神的具体举措,围绕建党百年和党史学习教育、积极开展凝心聚力、科创江苏、科普惠民、智库助力、强基固本行动等系列活动。根据“一流学会”建设目标,全面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搭建学术平台,提升学术引领

服务力学人才的脱颖而出

一、 学术交流

学会坚持以学术为本,积极围绕学术前沿及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需求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对学科、行业产业发展及人才成长发挥促进作用,全年共举办国际、全国、区域性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20余场,线下交流1400余人,线上交流2000余人。形成会议论文集、摘要集3辑。“江苏力学大会”、“长三角力学论坛”、“江苏力学青年论坛” 等品牌学术活动影响不断提升。

其中江苏力学大会2021暨江苏省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特别活动和“双碳”背景下协“力”绿色发展高端论坛得到了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苏州科技大学、江苏大学、江苏东华测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唐洪武理事长以“六十载团结奋进 新时代再谱新篇”为题做了主旨报告。缪昌文、涂善东、郭万林、崔俊芝、杨永斌、王泉6位院士做了大会报告,会议同期举办了13个主题论坛,吸引了900余位代表线上、线下参会。获得省科协“提升计划”品牌学术交流活动立项。

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十九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获得省科协“提升计划”项目特色学术交流活动立项;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南方计算力学联络委员会2021年工作会议暨学术报告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三届江苏湖北浙江三省力学学术会议”和“2021年华东固体力学沙龙第二次会议暨现代工程材料与结构力学理论、方法及应用研讨会”,以及与其他单位联合主办“第二届全国物理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2021智能结构健康监测国际学术研讨会(ISISHM2021)”和“第26届计算与实验科学工程国际会议(ICCES2020/2021)”等都取得了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提高学会的学术引领力,做出了贡献。

二、 主办学术期刊

根据Scopus数据库的核心指标统计情况,学会主办的国际学术期刊《Structural Durability & Health Monitoring》(简称SDHM)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编委会增加4人,现有来自海内外25个国家的66名成员。2021年共发行四期,每期5篇文章,其中综述1篇,特刊1个,作者来自美国、意大利、中国等8个国家;学术影响力有了显著提高:CiteScore(Impact per Publication)1.8,较前一年增长63.6%;SNIP(Source Normalized Impact per Paper)0.544,较前一年增长17.5%。2021年7月起开始收费,文章录用率不足35%,坚持严格把控文章质量,为冲进SCI不懈努力。

三、 人才表彰举荐

积极拓展渠道,举荐各类人才成果,成功举荐、表彰各类人才成果21项,为力学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做出了成绩。

1.  理事长唐洪武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  入选江苏省科协科技智库专家名录3位。

3.  推荐“202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奖5项、基础研究突出贡献奖1项、青年科技奖1项,获项目二等奖1项。

4.  获“2021年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8项。

5.  入选“2021年度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培养对象”1名。

6.  获“江苏省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者”各1项。

7.  完善“江苏省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借力“长三角力学共同体”资源,扩大奖励评审专家库,规范化开展“2021年度江苏省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评出一等奖3项。

8. 开展“第九届徐芝纶力学奖”提名和评审工作,评出获奖者2人;2019年度徐芝纶力学奖获奖者周又和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已经评选九届中,共有7位获奖者当选院士。

四、 科学道德建设

利用微信公众积极开展“学风道德宣传”活动,通过转载钱伟长、郑哲敏、黄克智等科学家先典型事迹,在会员中树立科研诚信的榜样,激励和引导广大会员追求真理、勇攀高峰。

积极宣传江苏省优秀力学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舆论氛围。《新华日报-科技周刊》专题报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郭万林院士,《江苏科技报》专题报道“科技志愿者先进典型”邓宗白教授。针对邓宗白教授典型事例,创作诗歌《最是那一宗白》,参加由省科协主办的江苏科技工作者主题征文活动。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 科技平台

江苏结构优化与智能安全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攻克“卡脖子”攻关项目2项,推进成果转移转化3项。被省科协评为“科创江苏”成果化运行二类项目。

新建“江苏省结构优化与健康安全科技服务队”,获得省科协“科创江苏”认定。

江苏东华测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服务平台续签共建协议,会企双方在科技奖励、成果评价、学术交流等方面积极联动,获得省科协“提升计划”科技经济融合专项-A类项目立项。

新建南京溧航仿生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共科技建服务平台,与学会联合举办“2021年一带一路仿生创新设计产业化论坛”等活动,获得省科协“提升计划”科技经济融合专项-B类项目立项。

新建苏州博宇鑫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城市智慧交通管理运营科技创新平台”,并积极开展活动。

二、 科技服务

积极与南京市、镇江市、溧阳市、常州高新区、浦口经济开发区等地方科协开展联合会商活动,组织专家开展调研与咨询服务12次,征集技术需求近30项。

三、 创新创业

组织遴选10个项目参加2021年“科创江苏”创新创业大赛,获三等奖1项。

荣获由国资委主办的“第三届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二等奖1项,并参加2021长三角科创投资论坛项目路演;开展了“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和多学科课程思政经验分享报告会”,启迪了青年会员的思维,拓宽了科研思路,增强了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意识。

举办“第二届超材料力学大赛”,建设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科创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材料、电磁、声、热、力等多学科人才培养的交叉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维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培育“有责任意识、有创新精神、有国际视野、有人文情怀”的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作出贡献。

围绕国家战略,加强智库建设

服务学科和创新驱动发展

一、 为政府决策服务

积极组织专家围绕产业、行业发展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完成调研报告4份。

针对江苏沿海网箱养殖产业卡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江苏沿海网箱养殖产业发展建议书1份。获得省科协调研课题二类项目立项,总评“良好”。

副理事长钱向东牵头,组织“江苏省结构优化与健康安全科技服务队”专家开展调研,提交科技工作者建议1份。

环境与灾害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以南京市燕子矶片区整治修复地块为调研对象,开展调查研究,提交调研报告1份,并得到相关部门的采纳,获得省科协“提升计划”人民健康重大决策研究项目立项。

咨询与公共服务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以常州国家高新区在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同时,推动开发区产业升级、打造生态治理和海绵城市新典范为对象,展调查研究,提交决策咨询报告1份,获得省科协“提升计划”决策咨询项目立项。

学术工作委员会在已建智库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调整了建设思路,将重点聚焦在发挥力学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集聚智力科技资源,对如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韧性水平、增强其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对重大自然灾害能力和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抗压能力、恢复能力,增强城市韧性性能,筑牢“生命线”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建言和献策,并对后疫情时代“韧性城市的发展之路”提出前瞻性、建设性的建议上。与江苏地质局、江苏省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签定合作协议,组织申报2021年度江苏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

二、 为学科建设服务

以总结学会60年成果为契机,组织开展学科、专业发展调查研究,总结相关成果,凝练编写并发布了《江苏省力学学科发展报告(1961-2021)》和《江苏省力学专业发展报告(1961-2021)》。

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 “江苏省力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活动,资助青年会员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提高力学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举办“江苏省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邀请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方面的专家做专题报告,提高江苏力学实验教学水平、推动力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和新技术新产品在力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组织开展“第十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赛区)暨第十二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 “第十二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赛”和“第三届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等学科竞赛活动,构筑了“师生共进、理实交融、走向国际”的多维立体化竞赛平台,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提升、素质教育上的发挥引导作用,对力学学科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扬子晚报》发表专题访问:从一场竞赛中收获科学家精神!

联合江苏省九家高校,以“校会协同60年,搭平台建资源,创力学+工科人才培养新范式”为题报奖,获河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打造科普品牌,扩大社会影响

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高

一、  打造科普品牌

经过系统谋划,精心组织,注重科普形式创新与科普作品创作,学会的品牌科普活动影响持续扩大,2021年共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科普活动20余次,获评中国科协“2021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3项;获评“202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江苏省第33届科普宣传周优秀活动”1项;获评2021年江苏省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先进典型1项。

蛋壳宇宙”、“白话力学”等系列科普视频作品在“科普中国”受到广泛关注;第三届“力学智多星”力学知识竞答、第二届“江苏省中小学生力学知识竞赛”、“云游航空馆”等线上活动,得到广泛参与;创办中小学生“力学科学营”,开展“走进深地科学”、“纸桥设计制作大赛”、“说风”等系列线下科普活动,精彩纷呈;春苗计划入选中国科技志愿服务的“学会科技志愿服务资源”。

组织“诗画流体力学创作大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作能力,从分享中获得乐趣,从探索中获得成就感。

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通过问卷调查及生物力学在新冠肺炎诊疗过程中作用的系列科普讲座,提升在校大学生及公众全面认知新冠肺炎的水平;通过专业地介绍新冠肺炎的常见症状、防控措施与疫苗接种知识,引导在校大学生及公众科学认识新冠肺炎防控措施以及接种疫苗的重要意义。获得省科协“提升计划”人民健康专题行动项目立项。

二、  建设科普基地

积极整合资源,新建“河海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同方水务集团”3个科普教育基地;推荐与河海大学共建的“水利行业开放型实验基地”,参与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基地”评选。

三、  扩大科普队伍

挖掘科普人才,建设科普队伍,新增科技志愿者队伍157人、新增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98人。学会充分赋能,将科技传播专家队伍、科技志愿者队伍和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三队融合,多渠道开展科普活动,在不同的城市和学校留下了力学科普人的脚印和成果。获得省科协“提升计划”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项目立项。

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打造有温度的“会员之家”

一、  党组织建设

理事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开展学习省科协“十大”会议精神、学习“七一”讲话专题党课活动等。号召全体会员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省科协“十大”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四服务”,积极践行“六大行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秘书处建立独立党支部,针对新冠疫情,开展“抗疫宣传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围绕建党百年,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精心策划“追忆百年历程 展望光明前景”系列“共庆百年华诞”活动,从红色李巷行、体验我送亲人过大江、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寻访国歌灌制地、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现场直播,到“绣党旗 绘初心”、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参观“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积极营造“党的盛典 人民的节日”生日氛围,用实际行动献礼建党百年。

17个分支机构均建立党建工作小组,实现学会党建工作全覆盖。

二、  组织机构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和“科创江苏”专项行动计划,根据学会实际情况,成立“能源结构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咨询与公共服务工作委员会”。

开展15个分支机构的换届工作,完成新老交替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过考核,评选出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环境与灾害力学专业委员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为“2021年度先进集体”。

召开理事会1次、常务理事会2次、理事长工作会议4次。保证学会各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

三、  人员队伍建设

新增个人会员729人,其中普通会员139人,学生会员560人。新增团体会员1个。

建立由1位专职秘书长、1位职业化副秘书长、9位兼职副秘书长组成的秘书长工作队伍,定期开展秘书长工作会议,按照学会重点工作安排,积极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并开展秘书长培训,打造学习型、知识性、实干型的“三型秘书长”。经过考核,评选出2021年度优秀兼职副秘书长3人。

带领青年会员慰问老一辈力学工作者,积极向前辈会员传递学会的关怀和温暖,同时也让青年会员体会老一辈的科学家情怀,增加学会的凝聚力。

四、  “会员之家”建设

将会员之家建设纳入全年工作中,创造性地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以会员为本、一切为了会员、为了一切会员、为了会员的一切” 的建家立业理念,在有限的条件下,积极筹建线上、线下联动的“会员之家”,初步实现了线下“会员之家”创新版、线上“会员之家”升级版、一流“学会之家”领航版的建设目标。获得省科协“提升计划”会员之家项目立项;被省科协认定为一类“科协代表之家”(全省仅4家)。

五、  取得成绩

1、获中国力学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组织奖”1项;

2、获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1项;

3、获河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4、获省科协一类“科协代表之家”命名;

5、获省科协“科技志愿服务工作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6、获“科普中国信息传播工作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7、获“一流学会建设”等省科协“提升计划”项目12项;

8、获省科协“科创江苏”项目2项;

9、获省科协“省级学会创新发展研讨课题”1项;

10、   获省科协“调研课题”1项。

2021年,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学会各项工作圆满完成,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2022年,学会将再接再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牢牢把握我国科技社团发展的时代使命,秉承60年积淀形成的优良传统,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开创学会内涵式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全国同类一流的“双一流”现代科技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