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力学文摘”,第70期,2022年7月22日

发布时间:2022-07-22 访问量:2717

环境力学文摘,第70期,2022722

 

投稿信箱:huanjinglixue@hhu.edu.cnhuanjinglixue@163.com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Envi_mach/

订阅或退订邮箱:huanjinglixue@hhu.edu.cnhuanjinglixue@163.com 

本期编辑:刘青泉 孙洪广

      依托单位: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力学学会环境与灾害力学专业委员会

                 每月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我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 气候变暖是元凶

重点流域水资源治理重点专项项目开始正式申报

给长江源摸脉,他们再度出征

2022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北极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变暖的四倍

罕见三重拉尼娜气候事件可能出现?国家气候中心回应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态势进一步巩固

     人才招聘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青年人才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重点引才岗位招聘启事

     学术会议

关于举办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学计算及其应用学术创新论坛的通知

23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研讨会:湍流结构及颗粒-湍流相互作用专题研讨会

     论文成果

Micro-swimmers in vertical turbulent channel flows

Effects of sediment physical properties on the phosphorus release in aquatic environment

      学术期刊

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Volume 22, issue 2-3, June 2022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

 新闻报道
--------------------------------

我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 气候变暖是元凶

作者:付丽丽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夏季高温强势来袭,我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6月以来(截至712日),我国平均高温日数5.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2.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共有71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其中河北灵寿(44.2℃)、藁城(44.1℃)、正定(44.0℃)和云南盐津(44.0℃)日最高气温达44℃以上。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符娇兰介绍,613日以来,我国出现了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影响大。截至712日,高温事件已持续30天,覆盖国土面积达502.1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9亿人。

符娇兰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范围持续高温事件典型年份有2003年、2013年、2017年等。总体看来,今年的高温事件开始时间早于上述3年,持续时间和历史极值站数目前还不及这3年,影响范围和单站最高气温虽也不及2017年,但已超过了2003年和2013年。

事实上,不仅是我国,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约0.4℃,为1979年以来最高,其中俄罗斯北部、欧洲西部等地偏高2℃以上。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等地的日最高气温超过40℃,多个城市刷新高温纪录。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之为全人类的红色警报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则是6月以来全球多地高温热浪频发的直接原因。符娇兰说。

国家气候中心相关专家表示,今年6月以来,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由此形成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在暖高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地面增温,加之在大范围高压带的作用下,空气较为干燥,不易形成云,也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导致高温频发,且强度较强,进而造成北半球多地出现持续高温热浪事件。

具体到我国,目前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为今年6月以来南方高温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条件,尤其是7月中纬度暖高压带发展加强,导致出现大范围的高温天气。

统计分析,在多数拉尼娜事件次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易偏北。今年6月下旬以来,副高北抬,特别是台风暹芭7月上旬北上后,副高加强西伸,伊朗高压东伸,并与中纬度大陆高压相结合,在我国上空形成稳定的暖高压带,进而造成大范围的高温天气。此外,由于副高携带的水汽使我国中东部地区湿度较大,导致体感温度更高。

后期天气情况如何?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14天(2022713日至726日),我国江南华南等地多高温天气。13—16日,四川盆地、陕西关中、江汉、江淮、江南、华南等地多高温少雨天气,日最高气温一般为35℃—38℃、局部39℃左右。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未来15—30天(2022727日至811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需防范高温热浪对人民生产生活和电力供应的不利影响。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重点流域水资源治理重点专项项目开始正式申报

来源:科学技术部

关于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专项2022年度指南直接进入正式申报的项目填报正式申报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相关工作要求,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已完成了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预申报形式审查工作,已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分别进行了反馈,并依规确定了可进入正式申报环节的项目清单。请收到我中心关于正式申报邮件通知的项目及时按要求填报项目正式申报书(含预算申报),其他项目请等待通知。

2022年度其他专项在项目形式审查中发现与我中心管理专项的项目(课题)负责人存在限项的情况,该项目将按相关规定予以终止。

正式申报书填报具体要求如下:

1.模板下载:请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https://service.most.gov.cn)相关专栏下载项目申报书模板,并按照模板准备材料。

2.填报方式:正式申报书需通过信息系统网上填报提交,请留意信息系统状态变化提示,及时开展网上填报工作。如信息系统填报模块有与申报书模板不符的情况,以信息系统填报模块要求为准。

3.正式申报与预申报的衔接要求:

1)以下内容不允许修改: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课题承担单位、推荐单位;所属专项和申报的指南方向;项目下设课题数。

2)预算编制应结合项目申报单位及参与单位现有基础及支撑条件,根据项目(课题)任务目标的实际需要,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进行编制。

3)与预申报书相比发生调整的内容须遵循以下要求:考核指标不能降低,需要细化;主要研究内容不能减少和大幅调整,需要细化,如需增加研究内容,应提交说明作为附件;承诺配套条件不能降低;项目(课题)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项目可根据实际需求补充参加单位,但不能突破指南规定的上限,且需补充新的联合申报协议。

4.人员补充:研究团队部分,应在已有项目(课题/任务)负责人基础上补充其他参加人员,补充的人员须满足申报限项要求。

5.申报受理:

网络填报时间:20227129:00202281116:00;技术咨询电话:010-58882999(中继线);技术咨询邮箱:program@istic.ac.cn

6.专项咨询电话:010-58884861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2022711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给长江源摸脉,他们再度出征

作者:温才妃 王俊芳 程晓龙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织大学生长江源科考活动,引领推动全社会共抓长江大保护。713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了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队出征仪式,17名青年学生月19名老师组成的科考队,将奔赴长江源头开展为期10天科学考察。

据悉,科考队将于715日从武汉出发,一路西行,深入格尔木、玉树、唐古拉山等地进行科学考察。

野外科考队分为地质组、地理组、水文与生态组、人文与社科组、冰川勘测组五个小组,计划进行综合科学考察,系统考察地质、地貌、冰山、冻土、生物及生态,摸清长江源区地学基础、生态本底;将挂牌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基地,持续开展长江源生态人文等特色研究;开设直播课堂,把课堂搬进冰川河流,开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科普宣传;走进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高原牧民共话乡村振兴,开展大学生与小学生结对,探讨人类如何与自然,以科学方式进行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科考队还将开展海拔5000米以上的户外生存锻炼,为格拉丹东雪山主峰测量身高;将利用更先进的地质科考技术,首次在格拉丹冬冰川钻取冰芯,解锁长江源密码。

科考队教师代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长安说:我们要完成岗加曲巴冰川、长江源沱沱河和尕尔曲流域的科考任务,这是一次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也是一次国情认知和社会实践的体验。他表示,要在活动中彰显:地大人的精神 、地大人的抱负、地大人的情怀、地大人的诗和远方,共建地学长江”“生态长江”“文明长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越森是科考队的一员,他介绍入选科考队后,进行了三个月多月的体能和专业训练,每天十公里跑、400米间歇、爬楼、仰卧两头起,学习地貌、生态样品采集和检测、人文社会调查方法、登山技巧等。他表示,青春不只是眼前的课本,还应有对祖国奉献的热情和意愿付诸于行动的决心。他期待,自己能用专业知识,认识长江源、保护长江源,做长江大保护的践行者和宣传者。

据悉,这是时隔20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织的第二次长江源科学考察。2002年,该校组织了全国高校首个大学生长江源科考队,开展了为期20天,以保护环境,从源头做起为主题的长江源科考活动。

此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活动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王焰新、谢树成等领衔大学生科考团队开展三科三教三社活动,即科学考察、科学研究、科普宣传;野外实践、野外课堂、野外生存;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国情认知。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22年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作者:宋海蕊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科学》杂志最新研究,中美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对全球海洋上的石油污染进行了调查,并创建了一份全球浮油图。他们发现,绝大多数海洋浮油(94%)源于人类活动,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此前估计。全球累计浮油面积约为150万平方公里,是法国面积的两倍多。

这是对之前海洋石油污染调查的重大更新。之前的调查估计,海上浮油大约一半来源于人类活动,一半来源于自然。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地球、海洋和大气科学系教授、论文合著者伊恩·麦克唐纳说:这些结果令人信服的地方在于,我们探测到这些浮油的频率非常高——来自小规模泄漏、船只、管道、海底渗漏,以及由工业或人群造成的含有浮油的径流。

浮油是海洋表面极薄的油层。不仅大规模的石油泄漏会带来浮油,人类活动和自然中也可能广泛而持续地产生浮油。这些浮油不断被风和洋流搬运,而海浪将它们分开,这给调查带来了挑战。为了找到并分析浮油,研究团队使用人工智能检查了2014—2019年收集的56万多张卫星雷达图像,以此确定浮油污染的位置、范围和可能的来源。

即使是极少量的石油也会对构成海洋食物系统基础的浮游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其它海洋动物,如鲸和海龟,在浮出水面呼吸时,接触到石油会受到伤害。

卫星技术提供了一种更好的监测海洋石油污染的方法,特别是在人类难以监视的水域。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通讯作者刘永学表示,全球浮油图有助于集中监管和执法,减少石油污染。

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浮油都在海岸线附近。大约一半的浮油位于海岸线约40英里以内,90%的浮油约在160公里以内。麦克唐纳说,如果人们能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将这份地图应用到全球浮油高度集中的地方,就可以改善这种情况生态环境部今天(79日)通报了20221—6月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环境空气状况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6%,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4.1%。但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O3浓度为1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3%;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优良天数比例同比分别下降5.4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分别上升2.9%4.3%

在水生态环境状况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5.7%,同比上升4.0个百分点;劣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1%,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重点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7.3%,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劣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8%,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其中,长江、黄河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97.0%82.4%,同比分别上升2.0个百分点、5.8个百分点;长江流域无劣类水质断面,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黄河流域劣V类水质断面为3.4%,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重点湖(库)中,Ⅰ—Ⅲ类湖库个数占比为76.2%,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劣类湖库个数占比为5.2%,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全国土壤环境状况、地下水环境质量、自然生态状况、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核与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北极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变暖的四倍

作者:张佳欣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77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据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的最新研究,一项对耦合模型相互比较项目6阶段(CMIP6)的39个气候变化模型的新分析显示,北极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变暖速度的4倍多。在过去的50年里,北极放大指数在1986年和1999年左右出现两次急剧上升。在这两次上升中,全球平均地表气温趋势几乎保持不变,而北极变暖趋势却增加了。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北极影响着世界的气候和天气,格陵兰冰盖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许多沿海社区。北极放大指数是连接泛北极和中低纬度温度异常的回归方程的斜率。此次研究中的放大指数是北极21年间气温趋势与全球21年间总体气温趋势的比率。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物理学家彼得·奇莱克说,他们把时间间隔从典型的30年缩短到了21年。在这个较小的时间尺度上,与之前发现北极放大指数平稳增长的调查相反,他们观察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趋势,一个在1986年,另一个在1999年。

这项研究计算出,在21世纪的头几十年里,北极放大指数大于4,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也比之前发表的以30—40年为间隔的研究所确定的速度快得多。这些早期的研究中,该指数固定在2—3之间。

研究人员将1986年的第一次突然上升归因于外部因素,即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增加;1999年的第二次上升则归因于内部因素,即气候本身的变化。

这项研究并没有确定这些相对突然的上升趋势的原因,但作者推测,造成这种上升的原因可能是海冰和水蒸气的反馈,以及大气和海洋热量进入北极的方式变化。随着北极和热带之间的温差缩小,北极放大指数未来的增幅可能会较小。

奇莱克说,研究小组接下来将使用与观测到的变暖趋势和峰值最匹配的4个模型来预测未来北极气候。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罕见三重拉尼娜气候事件可能出现?国家气候中心回应

作者:董泽宇 来源:中国新闻网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称,气象学家已连续第三年预测拉尼娜现象,即可能发生罕见的三重拉尼娜气候事件。75日,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对此回应,他表示,拉尼娜事件目前仍持续,春季以来衰减缓慢。预计盛夏(7-8),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短暂衰减,但仍维持拉尼娜或中性偏冷状态。预计后期,秋冬季冷水再次发展加强的可能性较大。

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连续三年拉尼娜现象,比如1998-2001年、1983-1986年、1973-1976年。与厄尔尼诺事件对次年夏季我国气候的影响不同,拉尼娜事件的影响更加复杂、多样,并不完全与厄尔尼诺事件的气候影响呈相反的关系。

在连续三个冬季都发生拉尼娜事件的个例中,夏季中国主要多雨区的位置也各不相同,再次证明了拉尼娜事件对中国夏季气候影响的复杂性。由于样本量较少,连续发生的拉尼娜事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工作。(董泽宇)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态势进一步巩固

作者:陈晨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627日电(记者陈晨)27日,记者从水利部获悉,2021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态势进一步巩固,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向好,生态环境继续改善。

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67.42万平方公里,较2020年减少1.85万平方公里。各强度等级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中度、强烈及以上等级侵蚀面积分别为172.28万、44.52万、50.62万平方公里,其中强烈及以上等级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比例下降到18.93%,较2020年下降0.55个百分点。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中,水力侵蚀面积较2020年减少1.42万平方公里,减幅1.27%;风力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8.65%,较2020年减少0.43万平方公里。

从总体格局看,我国水土流失程度由西部向东部逐步减轻,东、中、西部水土流失面积均有所减少,西部地区减少量大,中部和东部地区减幅大。监测显示,2021年,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24.73万平方公里,较2020年减少1.20万平方公里。中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8.81万平方公里,较2020年减少0.43万平方公里,减幅达1.45%。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3.88万平方公里,较2020年减少0.22万平方公里,减幅1.60%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年度减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水土流失状况继续好转。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相比,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减少16%13%13%。从重点关注区域看,三峡库区、西南石漠化地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相比2020年减幅分别为1.44%1.36%1.17%0.91%;高寒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和三江源国家公园水土流失面积相比2020年减幅分别为0.32%0.20%,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大江大河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均呈好转趋势,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流域(片)及西南诸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较2020年平均减幅为1.19%。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生态保护修复效果进一步显现,40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面积较2020年减幅为0.67%,其中,17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减幅达1.19%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面积均有所下降,其中,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减幅最大。

同时,监测成果显示,我国水力侵蚀呈明显流域分布,风力侵蚀呈明显区域分布,大江大河上中游地区特别是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水力侵蚀尤为集中。我国风力侵蚀则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北方风沙区、青藏高原区和东北黑土区,其中北方风沙区集中了八成的全国风力侵蚀面积。我国坡耕地高强度水力侵蚀问题突出,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18%,其中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6%,但强烈及以上水蚀面积达全国的近六成,由于坡耕地侵蚀强度高、危害重,一直是治理攻坚的重点和难点。林草地水土流失面积占比大,集中分布在中覆盖度以下的林草地,生态保护修复任重道远。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人才招聘

--------------------------------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青年人才招聘启事

地点:广东

 

学校及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环境学科教学和科研的机构之一,经过40余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在国内环境学科领域的整体优势地位,成为国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共136人,其中教授27名、副教授38名、讲师3名。在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全球排名40(全国第7)。 

 

学院在学科建设中重点建设土壤环境与污染控制、水环境与污染控制、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以及环境微生物四个学科方向,协调发展环境化学与毒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材料及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等交叉学科。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进一步需求,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面向国内外招聘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管理及相关学科的优秀青年人才。 

 

学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除为青年人才提供优越的科研氛围外,学院定期组织专题交流会,围绕学术创新、论文写作、基金撰写、职业规划等问题为青年学者提供帮助和支持。学院近年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培养大批优秀环保人才(如仅2021年一年即有三名青年人才成功转聘中山大学副教授)。 

 

学院组织的系列青年学者交流会 

 

招聘方向: 

 

土壤环境、环境微生物、大气环境、水环境、环境化学、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环境毒理、环境材料等环境相关学科,或化学、化工、材料、催化等交叉学科。 

 

招聘类型: 

 

1、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岗位 

 

诚聘毕业于海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且具有较强科研工作能力的优秀青年博士(具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的申请人优先)。 

 

2、博士后研究人员岗位 

 

诚聘年龄不超过35周岁,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的青年学者。 

 

薪酬待遇 

 

1、学校为青年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根据工作表现,学院每年提供年终绩效薪酬;合作导师额外提供津贴补助(一人一议)。 

 

2、可申请租住广州市及学校人才公寓;学校有附属中小学幼儿园,为教职工子女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依托10家附属医院提供高水准的医疗保障。 

 

3、聘期结束考核优秀者,可依据学校转聘政策申请转聘副教授岗位。 

 

欢迎咨询相关政策细节。 

 

联系方式 

 

李传浩教授、黄彩娜老师 

 

联系电话:020-39332739 

 

电子邮箱:hjxy@mail.sysu.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重点引才岗位招聘启事

 

地点:北京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创建于1956年,是以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 

 

力学所现设有6个科研部门,包括: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HD)、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NML)、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LMFS)、宽域飞行工程科学与应用中心(WESA),以及中国科学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 

 

力学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名。力学所先后获国家、中国科学院和各部委各种科技奖230余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0项,中国科学院和部委级一等奖24项。力学所是我国最早招收研究生、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之一。 

 

十四五期间力学所将继续坚持工程科学思想,聚焦我国在空天、海洋等国家战略领域中的重大需求,引领非线性耦合的多尺度力学理论与超常环境下力学工程的前沿研究,在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等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着力发展高超声速飞行、跨域海洋航行器、空间引力波探测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力学与其他工程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深度交叉,构建从原始创新到技术突破再到系统集成的技术科学创新链,建设国际一流的力学研究中心和科教融合的工程科学研究基地。 

 

诚挚欢迎有志青年加盟力学所,我们携手并进、共襄发展。 

 

一、招聘方向 

 

本次招聘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和在职人员,岗位招聘专业包含但不限于: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生物力学、爆炸力学、冲击动力学、水动力噪声、计算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类、气动声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数学类、物理学、化学类、生物学类等诸多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 

 

招聘重点方向及岗位数量设置如下。 

 

重点方向1:新型高超声速飞行技术与验证 

 

主要研究方向:跨流域飞行技术及验证、临近空间可重复使用高超飞行器技术及验证、助推运载器系统设计与集成、高超声速飞行地面综合研究平台和测试技术、高速飞行器数字孪生。 

 

岗位数量:10个。 

 

重点方向2:微重力流体物理与引力波探测 

 

主要研究方向: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引力波探测及微重力条件关键技术验证、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岗位数量:5个。 

 

重点方向3:湍流与跨域海洋航行器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非均衡湍流与工业湍流软件核心技术、跨深域潜航器的环境载荷与隐身机理、跨介质航飞器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 

 

岗位数量:5个。 

 

重点方向4:强动载效应与极端服役可靠性 

 

主要研究方向:强动载效应的介尺度理论与精准预测、极端环境下材料的高性能化和服役可靠性、复杂热力载荷下高速目标的高效HS机理、极端环境下国产化装备关键部件结构完整性评价。 

 

岗位数量:5个。 

 

重点方向5:流域与海洋工程复杂力学环境预测 

 

主要研究方向:深厚覆盖层水电开发中工程灾害机理及防治技术、新型海洋工程结构的流固耦合理论与安全评估方法、天然气水合物、深海油气高效开采方法与新技术。 

 

岗位数量:5个。 

 

重点方向6:跨尺度生物力学与力学医学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跨尺度力学-生物学耦合机制与力谱-荧光谱耦合关键技术、分子芯片/细胞芯片/类器官的工程化构建与力学调控、心脑血管的跨尺度力学模拟与智能化医疗器械技术。 

 

岗位数量:5个。 

 

重点方向7:新型空天动力与高焓流动光电特性预测 

 

主要研究方向:宽速域宽空域组合动力原理和技术、高马赫数吸气式推进机理及其试验技术、提升高焓设备性能的新方法及其关键技术、高马赫数气动光学效应研究。 

 

岗位数量:5个。 

 

重点方向8:基于机器学习的非线性多尺度力学 

 

主要研究方向:数据融合的非线性多尺度力学理论、模型和方法、力学智能模拟算法、流体湍流和固体破坏精准预测、复杂系统智能优化与控制技术,应用于未来轨道交通、新一代飞行器、非常规能源与节能降碳等重大需求。 

 

岗位数量:5个。 

 

二、招聘条件 

 

1.科研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为人正派,责任心强,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2.年龄一般应在35周岁以下,条件优秀者年龄可适当放宽; 

 

3.身体健康,与本单位职工没有血缘亲缘关系。 

 

三、岗位待遇 

 

1.择优解决北京户口:为优秀的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留学回国人员解决北京户口; 

 

2.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 

 

3. 工作地点相对灵活,北京中关村、北京怀柔)、广州南沙三地可选; 

 

4.提供完善的福利保障,员工食堂、人才公寓、带薪年假、年度健康体检、各类其他福利等; 

 

5.完善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和培训体系; 

 

6.丰富多彩的职工集体活动; 

 

7.配合中科院“3H”工程,协助子女入园入学。 

 

四、报名要求 

 

1.报名截止时间:202288 

 

2.应聘者须提供以下材料: 

 

1所岗位申请表(附件1); 

 

2)学历、学位证书、成绩单、身份证和有关技能证书复印件; 

 

3)获奖证书复印件; 

 

4)论文、专利、专著目录及代表性论著。 

 

3.特别说明: 

 

1)如为应届生,需在20228月底之前按时拿到学历学位证书; 

 

2)邮件标题请按照应聘重点方向序号-姓名-专业-毕业学校-最高学历-毕业时间填写; 

 

3)欢迎研究领域与招聘岗位相关或相近的人员积极报名。 

 

五、报名方式 

 

有意者请将申请材料邮箱(zhaopin@imech.ac.cn)投递简历,请将证书和论文等相关材料扫描成图片一并发送,初审通过者,通知面试。 

 

六、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人力资源处,邮政编码:100190 

 

话:82543862 

 

联系人:曹老师 

 

箱:zhaopin@imech.ac.cn 

 

址:http://www.imech.ac.cn/ 

 

研究所微信公众号:IMECH_CAS 

 

附件: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岗位申请表.docx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关于举办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学计算及其应用学术创新论坛的通知

大会官网

 

http://www.njcam.org.cn/news/20220701/i578.phtml


重要信息

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学计算及其应用学术创新论坛由江苏省理学I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东南大学数学学院和南京应用数学中心承办。本次论坛旨在促进江苏省科学计算领域研究生的交流与合作,帮助研究生了解学科发展趋势,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和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次论坛将于2022923日至25日在南京应用数学中心举行,欢迎省内外研究生踊跃报名参加。

一、论坛主题

       本次论坛主题为科学计算及其应用,面向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公开征集论文。主要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 偏微分方程反问题

2. 微分方程数值解

3. 数值代数

4. 生物医学成像

5. 图像处理

6. 机器学习在科学计算中的应用

二、论文投稿要求

1. 请于2022820日前将论文电子版(PDF格式)发送至邮箱:njcam@njcam.org.cn,邮件主题请注明“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论文请按照单位+作者姓名格式命名。

2. 投稿论文应为最近两年内发表或尚未公开发表的原创性学术论文,投稿者为论文的主要完成人。

3. 论文首页信息须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学习单位、通讯地址、电子邮箱和联系电话等。论文书写规范、图表清晰,投稿前须征得导师同意。

4. 论坛坚持学术原创性,投稿者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严禁剽窃和抄袭。

5. 本论坛不收取评审费,论文及论坛期间产生的学术成果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三、优秀论文评选

1. 202291日前,论坛专家评审委员会将对所提交的论文进行评审,评选出不超过50篇优秀论文。论坛组委会将邀请优秀论文的投稿者到南京应用数学中心参加论坛的学术交流活动。

2. 2022923日至25日,受邀参加论坛的研究生作分组学术报告,专家进行点评与评奖,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并在论坛闭幕式上颁奖。

四、费用说明

本次论坛免会务费和餐费,并为外地研究生提供住宿;交通费用由参会研究生自理。

五、联系方式

邮箱:njcam@njcam.org.cn

电话:025-83300190

东南大学数学学院

 

南京应用数学中心

 

202271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3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重要信息

举办时间             2022722-24

举办地点             昆明(线上+线下)

主要议题             1.仿生机器人及应用(智能驱动)2.节能装备技术及应用3.增材制造与精密加工技术4.噪声与振动控制(振动工程)5.智能制造与控制(数字孪生)等

参加人数             300

会议负责人          彭熙

承办单位             重庆理工大学

联系人                 郝一帆

联系地址             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

联系电话             15086889785

电子邮箱             emilyhao@cqut.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研讨会:湍流结构及颗粒-湍流相互作用专题研讨会

重要信息

举办时间       20237

 

举办地点       兰州

 

主要议题       1.颗粒湍流相互作用的实验新进展2.湍流扩散多相流的模型与计算方法3.大气边界层中的湍流颗粒相互作用研究进展4.高雷诺数壁湍流中颗粒与湍流结构的相互作用

 

参加人数       60

 

会议负责人   黄宁

 

承办单位       兰州大学

 

联系人          朱伟

 

联系地址       兰州大学

 

联系电话       13993112382

 

电子邮箱       zhuwei@lzu.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论文成果

--------------------------------

Micro-swimmers in vertical turbulent channel flows

 

作者信息:

Zhang, Zhaoyang, Qiu, Jingran, Zhao, Lihao

电子邮件地址: zhaolihao@tsinghua.edu.cn

文章地址:

Zhang ZY, Qiu JR, Zhao LH. Micro-swimmers in vertical turbulent channel flow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 2022, 151: 104035.

ABSTRACT: 

The behavior of micro-organisms in fluid flows, with a rich spectrum of dynamics, has been long an intriguing problem. Despite the wide presence of micro-swimmers in nature, only recently has their motility in turbulence been explored by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In this work, we study the effect of active swimming on motile micro-organisms in vertical turbulent channel flows by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micro-swimmers are elongated and modeled as inertia-less prolate spheroids which are also subjected to gravity induced settling. The swimmers show a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in the wall-normal direction and preferential orientation in mean flow direction. Particles with a predominant swimming velocity accumulate near the solid walls, regardless of the flow direction. This differs from the case of settling non-motile particles where flow direction changes the location of particle accumulation.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re explained by the wall-normal transport process including particle-fluid slip velocity and local clustering. The mean slip velocity makes the swimmer drift towards the wall relative to the local fluid, while the local fluid carries the swimmers away from the wall. Particle distribution reaches a stable state as the two mechanisms balance each other. In terms of orientation for prolate spheroids, swimming has been shown to increase a tendency that particles align with the streamwise direction. This suggests that swimm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rientation, mo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micro-organisms in wall turbulence. Our discovery may contribute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ehavior of many aquatic creatures including algae and oyster larvae i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ndustrial bioreactor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Effects of sediment physical properties on the phosphorus release in aquatic environment
 

作者信息:

Zhu HongWei, Wang DaoZeng, Cheng PengDa, Fan JingYu, Zhong BaoChang

电子邮件地址: dzwang@staff.shu.edu.cn

文章地址:

Zhu H W, Wang D Z, Cheng P D, et al. Effects of sediment physical properties on the phosphorus release in aquatic environment.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2015, 58(2): 1-8.

ABSTRACT

Particle size, porosity, and the initi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in sediments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phosphorus release flux through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Sediments can be physically divided to muddy and sandy matters, and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capacity of sediment with phosphorus depends on particle size. According to phosphorus adsorption-desorption experiments, phosphorus 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sedimen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article dimension. But among the size-similar particles, sediment with a bigger particle size has the larger initial phosphorus release rate. In terms of muddy and sandy sediments, there are inversely propor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lease rate and the flux. Due to the contact of surface sediment and the overlying water, the release flux from the sediment is either from direct desorption of surface sediment layer or from the diffusion of pore water in the sediment layer, which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sediment particle size and porosity. Generally, static phosphorus release process may include two stages: the first is the initial release. As for coarse particles, phosphorus is desorbed from surface sediment. And for fine particles,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in water often decreases, mainly from pore water by the molecular diffusion.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pore water flows faster in coarse sediment, and phosphorus is easy to desorb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particles as diffusion dominates. For the smaller liquid-solid ratio of fine particles and the larger amount of phosphorus adsorption, the release flux from pore water due to diffusion is very small with longer sorption duratio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Volume 22, issue 2-3, June 2022

Full Paper

Preface: special issue on the hydrodynamic and fluvial instabilities

Two-layer channel flow involving a fluid with time-dependent viscosity

Free surface profiles of near-critical instabilities in open channel flows: undular hydraulic jumps

A mathematical model and mesh-free numerical method for contact-line motion in lubrication theory

On the role of the viscosity ratio on buoyant miscible jet flows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falling liquid films

Lock-release gravity currents propagating over roughness elements

Wave-like motion and secondary currents in arrays of emergent cylinders induced by large scale eddying motion

Linear stability of sand waves sheared by a turbulent flow

Effects of bedform migration on nutrient fluxes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a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search of a unifying criterion for meandering systems: examples from natural and built environments

Real time instability of flow close to a scour affected abutment

Stability, resonance and role of turbulent stresses in 1D alluvial flows

Competing feedback in an idealized tide-influenced delta network

Fluvial levees in compound channels: a review on formation processes and the impact of bedforms and vegetation

Shear layer over floodplain vegetation with a view on bending and streamlining effects

Effects of fluvial instability on the bed morphology in vegetated channels

Explaining multiple patches of aquatic vegetation through 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computational-physics/vol/467/suppl/C

Journal of Hydrology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hydrology/vol/612/part/PB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advances-in-water-resources/vol/166/suppl/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vironmental-research/vol/214/part/P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vironmental-pollution/vol/309/suppl/C

Water Research: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water-research/vol/222/suppl/C

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10652/volumes-and-issues/22-2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9447973/current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toc/energy/current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journal-of-fluid-mechanics/latest-issue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Climate Chang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7577799/current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https://aslo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9395590/current

[返回本期目录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