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力学文摘”,第88期

发布时间:2024-03-11 访问量:1265

环境力学文摘,第88期,2024311 

 

投稿信箱:huanjinglixue@hhu.edu.cn, huanjinglixue@163.com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Envi_mach/

订阅或退订邮箱:huanjinglixue@hhu.edu.cn, huanjinglixue@163.com

本期编辑:刘青泉孙洪广

依托单位: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力学学会环境与灾害力学专业委员会

每月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天山1号冰川2022观测数据发布:夏季极端热浪致强烈消融

多年冻土融化导致的山体滑坡运动过程和规律获揭示

世界气象组织:今年全球经历有记录以来最热1

镇雄山体滑坡提示:水结冰的“冻胀力”不容忽视

我国未来干旱急剧上升可减轻

加拿大油砂矿排放出大量未经监测的污染气体

科研人员揭示震后地质灾害演化如何影响植被生态功能

研究揭示太平洋热带不稳定波的历史长期变化趋势

2024年地球还会再掀热浪吗?

人才招聘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生态学专业全职博士后招聘启事

湖北珞珈实验室科研人员招聘公告

南京工程学院2024年人才招聘公告

学术会议

关于召开2024年中国环境技术大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单位会员交流年会”的通知

关于召开“中国力学学会第126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的通知

关于召开“多尺度建模、算法及其应用研讨会-2024”的第一轮通知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论文成果

Modeling hydrologically mediated hot moments of transient anomalous diffusion in aquifers using an impulsive fractional-derivative equ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n internal beam in stratification of non-constant buoyancy frequency

学术期刊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Volume 981, 25 February 2024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

新闻报道

--------------------------------

天山1号冰川2022观测数据发布:夏季极端热浪致强烈消融

作者:胥辉 来源:澎湃新闻

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新疆天山1号冰川(又称“乌源1号冰川”)2022年观测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夏季,为天山1号冰川有观测记录以来,消融量最大的一个夏季。但2022年全年消融量也只略高于2010年的历史最低值。

219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该实验室获悉,2022年夏季全球高温热浪对中国山地冰川消融产生重要影响。2022年,天山1号冰川的年物质平衡为-1251 mm,略高于2010年的历史最低值,但其夏季物质平衡达到了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为-1503 mm,表明2022年夏季是天山1号冰川有记录以来同期物质亏损量最大的一个夏季。

冰川物质平衡即冰川的积累与消融,反映着冰川物质收入和支出的关系,如果物质平衡为负的状态,代表冰川在退缩。

该实验室今年124日发布的消息称:2022年全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酷暑,这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的高温热浪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高温热浪事件对全球冰川消融产生了巨大影响。乌源1号冰川是中国观测时间最长、观测最为连续的冰川。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的2022年夏季持续观测,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记录了这次高温事件对中国冰川造成的物质损失,揭示了高温热浪事件对山地冰川消融产生重要影响的机理。

研究发现,2022年乌源1号冰川的年物质平衡为-1251 mm,略高于2010年的历史最低值,但其夏季物质平衡达到了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为-1503 mm,表明2022年夏季是乌源1号冰川有记录以来物质亏损量最大的一个夏季。

研究表明,乌源1号冰川附近的大西沟气象站观测到的2022年夏季气温为6.4°C,是有观测记录以来(1958-2022年)的最高值,其产生的高温热浪造成了乌源1号冰川强烈的物质损失。

科研人员揭示了冰川消融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高温热浪导致冰川海拔较高的区域发生了强烈的消融。二是高温导致了冰川区固液态降水比例降低。

乌源1号冰川前缘的PWS100雨滴谱仪观测结果显示,当气温高于2°C时,乌鲁木齐河源区固态降水的比例将会低于40%2022年夏季日均气温高于2°C,天数占总数的77%,说明冰川区以液态降水为主。

三是较低的冰川表面反照率使得冰川吸收了更多的太阳短波辐射,加剧冰川消融。Landsat遥感影像反演结果显示在2022年强消融期(7-8月)冰川表面反照率较低(低于0.3的区域占冰川总面积的79~91%)。

据澎湃新闻了解,该成果以Heatwaves in summer 2022 forces substantial mass loss for Urumqi Glacier No. 1, China为题发表在国际冰川学主流期刊Journal of Glaciology上。西北研究院徐春海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王飞腾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获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共同资助。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副主任、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站长王飞腾告诉澎湃新闻,因观测周期的原因,冰川观测数据一般是隔年发布,2023年的相关数据将于202410月左右发布。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多年冻土融化导致的山体滑坡运动过程和规律获揭示

作者:李丽云 朱虹 来源:科技日报

12日记者获悉,东北林业大学单炜教授课题组通过为期12年的野外调查与监测数据,结合30米分辨率多年冻土时空变化数据,揭示了多年冻土融化导致的山体滑坡运动过程、运动特征和运动规律。这对于多年冻土区地球关键带科学发展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实用价值。该研究成果212日发表在杂志《自然灾害》上。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东北多年冻土退化加剧,山体滑坡不断增多。针对黑龙江北安——黑河交通走廊山体滑坡多发、运动缓慢、演化过程不易识别等问题,单炜教授课题组从2009年开始,通过现场调查、钻探、地球物理探查、无人机摄影测量和原位监测,提出“北安至黑河高速公路K178+530—K178+570路段山体滑坡加宽扩建路段以桥代路变更”建议。

“其目的为减轻滑坡后缘土压力,采用桩基支撑旧路保持稳定。”单炜说。据悉,该建议被相关建设单位采纳,有效避免了工程风险。

通过为期12年的野外工作,课题组取得了大量野外调查与监测数据。他们结合30米分辨率多年冻土时空变化数据,模拟分析了北安至黑河高速公路K178+530—K178+570山体滑坡运动过程、运动特征和运动规律。

监测结果表明,山体滑坡动力来源于多年冻土融化水分和夏季大气降水的共同作用,山体滑坡运动过程在2009—2011年表现为后缘推动前缘间歇式运动,滑动速率与后缘孔隙水压力密切相关。运动规律在年际尺度上表现为周期性运动,在年代尺度上表现为运动速率逐年下降。

该项研究指出,课题组的数值分析完全证实了2009—2011年山体滑坡运动监测结果的正确性,模拟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山体滑坡运动的本质,其表现为:多年冻土高处先融化、退化水分不能及时排出导致后缘孔隙水压力增加,伴随山坡多年冻土由高至低退化过程,滑动带逐渐加长,山体滑坡由后缘推动式逐渐转化为前缘牵引式,一直滑动到边坡角度接近滑带土体湿润摩擦角时,滑坡运动逐渐停止。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世界气象组织:今年全球经历有记录以来最热1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29日,世界气象组织援引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报告说,今年气温仍在持续创下新高,20241月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月。

世界气象组织说,这已经是连续第八个月创下同期最高气温,海面温度也继续创历史新高。

根据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数据,1月平均地表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同期平均气温高1.66摄氏度。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平均气温升幅已经突破了《巴黎协定》设定的1.5摄氏度目标。《巴黎协定》相关表述指全球多年的长期变暖情况,而不是某月或某年一时升幅突破温控目标。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数据还显示,今年1月气温比1991年至2020年同期平均气温高0.70摄氏度,比2020年创下的上一个最热1月气温高0.12摄氏度。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说,今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开始减弱,但海面温度总体上仍处于异常高的水平。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镇雄山体滑坡提示:水结冰的冻胀力不容忽视

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122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发生山体滑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滑坡的具体地点位于镇雄县塘房镇凉水村中,合兴与和平两个村民小组后山的斜坡上。

滑坡多发生于地震或雨季暴雨后,为何在冬季寒冷低温,且无暴雨的情况下当地会发生滑坡?多家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现场调查、遥感分析和数值计算。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长江大学教授陈宁生接受了《中国科学报》的采访,介绍了此次滑坡成因调查的最新进展。他表示,基于目前实地的勘察和调防,初步分析认为镇雄1.22”滑坡系临界稳定态斜坡岩体在低温冻胀条件下失稳引发。目前,研究团队正进一步研究灾害发育条件与机制。

典型的小滑大灾

截至125204分,镇雄县1·22”山体滑坡灾害中的44名失联人员已全部搜救出来,遗憾的是均无生命体征。此次滑坡造成的死伤人数较多,属特大型灾害。“经遥感细致分析,此次滑坡堆积体的总量为11万立方米,为中型滑坡,但产生了特大型的灾害,所以此次为典型的小滑大灾。”陈宁生表示。

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他就和团队研究人员一起,前往镇雄对现场进行空间和时间上的全面勘察、调访和查阅,以及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滑坡山体进行拍摄,获取相关数据。

“在现场,我们主要察看滑坡滑下来量有多大,形成区的量是多少,以及堆积区的量又有多少。”陈宁生表示,因为不了解滑坡前的山体情况,所以也要对附近的居民进行走访调查。

滑坡发生地位于云南高原乌蒙山北缘的构造侵蚀剥蚀中高山地貌区。根据现场勘察和遥感影像显示,滑坡发生前,坡顶有裂隙发育,岩块也出现风化,坡体结构破碎,为一个临界稳定态斜坡。“滑坡体的中段发育有一凹槽,形成了滑坡的临空面,只要有外界的动力作用,滑坡便可能发生。”陈宁生表示。

低温冻胀作用极可能最终触发了滑坡发生

岩体有裂隙发育,加上外力的作用,才可能促成滑坡的发生。那此次滑坡的“力”又从何而来?

“在低温且岩土体有一定含水量的条件下,靠近地表岩体中的裂隙水可冻结成冰,深层岩体的水分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促使冻结冰体增大,由此产生了冻胀力。”陈宁生表示,此冻胀力可诱发岩体裂隙扩展发育,造成岩体强度大幅降低,最终促进滑坡起动。

冰的形成,得有水以及低温的“加持”。调查显示,滑坡体后方有一汇水面积为0.33平方公里的冲沟。2023年冲沟夏季的最大流量可达0.4立方米每秒,而冲沟的汇水点海拔高程1966.0米,低于滑坡顶部,因此冲沟径流入渗可以抵达滑坡的中上部。同时,滑坡的残留基岩有2个相对的富水区,其下部发育黏土岩隔水层。

而低温天气提供了岩体冻胀的温度条件。陈宁生介绍,滑坡地所在区域气候属高原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914.6毫米,冬季低温天气多有发生。气象资料显示滑坡发生时镇雄站的气温-2.1℃,为当天最低气温段,而且滑坡所在地位于山区,气温会较镇雄城区更低。

“滑坡形成区的最高海拔为1978米,比镇雄县城高出340米。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会下降0.6℃,由此推算滑坡发生时当地气温可以到达-5℃或更低,为岩体的结冰提供了条件。”陈宁生表示。

冬季滑坡防范察水源和裂缝很重要

尽管社会上对于冬季滑坡的关注度远不如夏季滑坡,但研究显示国内外出现过诸多的冬季低温岩质滑坡崩塌,岩体裂缝中水结冰后的冻胀力“不容小觑”。

陈宁生在自己的科普公众号中写道,20081224日意大利Crammont的岩崩就是在零下5℃的条件下发生。“冻胀力是由于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9%而产生的对岩体的作用力,实验显示其值可达33兆帕以上,而风化砂岩的强度仅为3.8-27.0兆帕。”因此,冻胀力可能导致岩体的破裂并引起滑坡。

但整体而言,冬季滑坡的成因复杂,还有待继续探索。“像在1943年大年初三,黄河流域发生的查那滑坡,至今都未能完全弄清原因。”陈宁生表示。

未来要如何防范冬季滑坡的发生?他认为,首先要摸排清楚极易发生冬季滑坡的区域,尤其是气候较湿润,且有水源的山区。“干燥的区域,则要察看是否有地下水的存在。”

他也建议多加对易发生滑坡的区域进行监测,“注意山体是否有变形的迹象,除了观察岩石的结构的变化外,还要看是否出现裂缝”。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我国未来干旱急剧上升可减轻

作者:温才妃 许晓凤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校聘教授王前锋课题组在《npj气候与大气科学》上在线发表了研究成果《21世纪气候变化对中国干旱的影响:基于CMIP6的多模式评估》。

由于干旱与一系列气候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科研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掌握干旱的未来动态仍然具有挑战性。选择有效的干旱指数是干旱监测与评价的关键。在传统指数中,用于计算潜在蒸散发的传统模型没有考虑到二氧化碳对植被的影响,可能导致对未来的潜在蒸散发和干旱条件的高估。

该研究利用参与跨部门影响模型,比对项目的五个全球气候模型,在三个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的模拟结果,采用团队提出的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分析未来3个时期中国干旱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研究了以中国大陆的干旱事件。

课题组对比观测资料对全球气候模型模拟结果的评估表明,全球气候模型在捕捉我国历史气候变化方面是有效的。未来,本世纪中期和后期(2040—2070年,2071—2100)在高排放情景下,二氧化碳浓度的快速增加会通过调节叶片气孔和冠层结构对植被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这种调节减缓了潜在蒸散量的增加,从而减轻了我国未来干旱发生急剧上升态势。该发现为决策者制定缓解和适应我国未来干旱条件的战略和措施,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加拿大油砂矿排放出大量未经监测的污染气体

作者:辛雨 来源:中国科学报

由美国耶鲁大学环境工程师Drew Gentner和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联邦机构(ECCC)化学家John Liggio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根据飞机测量,加拿大备受争议的产油的油砂排放了大量的污染气体,影响了空气质量,其释放的污染气体比洛杉矶等大城市释放的还要多,大约相当于加拿大其他人为排放源的总和——包括汽车交通和所有其他工业的排放。数据显示,这次监测到的污染是标准监测技术行业报告的20~64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125日《科学》。

该研究使用了一种创新方法来测量阿尔伯塔省油砂上空空气中所有的碳基分子。研究人员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除在外,转而只追踪对空气质量重要的分子,其中许多分子以前从未在油砂中被监测过。这些碳基气体可以在空气中播下微粒污染的种子,并与其他化学物质反应形成地面臭氧。

Liggio说,ECCC已经在与合作伙伴合作,以确定该论文的结果如何能改进油砂使用的报告方法。加拿大最大的油砂公司卡尔加里联盟发言人Mark Cameron表示:“油砂行业使用ECCC制定的标准来测量排放,我们期待着共同努力,探索进一步加强测量实践的机会。

加拿大的油砂蕴藏着大量的石油,使其成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第三大石油储量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公司一直在开采这种石油,但它被锁在粘稠的沥青砂中,因此这个过程是能源和水密集型的。石油日产量已激增至300多万桶,约占加拿大国内生产总值的3%

这一大规模行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其成为国际抗议的目标。非营利组织加拿大全球森林观察估计,自2000年以来,该行业已经砍伐或退化了77万公顷的森林。开采石油需要额外的能源,这意味着每桶油砂会比传统石油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储存提炼过程中残留物的巨大尾矿池已经泄漏,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对生活在下游的土著居民。

空气质量通常不会被强调为沥青砂开采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人员此前已经注意到,焦油砂顺风处的空气中有高浓度的被称为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颗粒污染物,其浓度与墨西哥城等主要城市顺风处的浓度相似。因此,他们开始识别和测量导致这些气溶胶的碳基气体排放。

研究团队表示,大多数关于有机排放的报告只关注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一个子类,这种化合物很容易蒸发,通常被认为是造成大部分空气污染的原因。最新的研究采用了更广泛的方法,也研究了不易蒸发的半挥发性和低挥发性化合物。研究团队指出,整个集合可能包括成千上万种化合物,从丙酮这样的小分子到柴油燃料中可能发现的重碳基分子。

研究团队在2018年从17个油砂作业的30次飞行中收集了数据。同时还测量并识别了一些特定的有机化合物,既可以了解是什么组成了排放的混合物,也可以从测量中去除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的背景水平。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对其他行业进行更全面的排放监测。

这些发现有助于描绘出油砂污染的更广阔图景,为此前强调甲烷排放高于预期的研究提供了补充。此前,Liggio团队还报告称,沥青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行业用标准技术测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高出约30%Liggio指出,加拿大政府正在与工业界和其他合作伙伴合作,了解这种差异的来源。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科研人员揭示震后地质灾害演化如何影响植被生态功能

作者:贺劭清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22日电 (记者 贺劭清)记者2日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科研人员建立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汶川特大地震震后滑坡活动数据库,揭示了震后滑坡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并推断出世界范围内强震地质灾害会对生态碳平衡造成扰动,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据了解,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山体滑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由于一直以来缺乏覆盖整个震区的长时间序列滑坡数据库,导致难以精确评估地震诱发滑坡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灾害链动力学机制与防控团队基于连续变化检测与分类(CCDC)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震后滑坡遥感智能检测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建立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汶川特大地震震后滑坡活动数据库,揭示了震后滑坡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并对强震地质灾害影响下植被生态功能的恢复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与预测,为震后次生灾害防控与生态环境修复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研究发现,地震导致滑坡面积急剧增加,震后滑坡活动在6年左右快速降低至相对稳定状态,但地表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

根据震后生态指数的拟合模型,地表蒸散发恢复到震前水平需要5年左右。这一持续时间与滑坡活动恢复稳定所需时间非常接近;叶面积指数和植被指数恢复时间分别为8年左右和10年左右。

与滑坡相比,植被再生和演替需要更长的过程。总初级生产力的恢复需要11年左右,而净初级生产力要到震后25年左右才会恢复到原有水平。表明受强震地质灾害影响,植被生态功能需要比植物生长更漫长的恢复期。由此推断,世界范围内强震地质灾害会对生态碳平衡造成扰动,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研究揭示太平洋热带不稳定波的历史长期变化趋势

作者:朱汉斌 湛沁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杜岩团队联合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教授Shang-Ping Xie、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机构教授Hideharu SasakiMasami Nonaka,研究揭示了太平洋热带不稳定波的历史长期变化趋势。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

热带不稳定波(TIWs)是热带太平洋最显著的中尺度动力过程之一,由赤道流系的剪切不稳定产生,表现为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流场和海表温度的月周期、1000 km级扰动。TIWs海流扰动将赤道区域上涌的冷海水与赤道外暖海水经向搅拌混合,影响赤道区域营养盐分布和热量收支平衡,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和气候长期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热带太平洋经历了类似拉尼娜现象的平均状态变化,影响太平洋沿岸乃至全球的气候和天气变化。然而,由于赤道海流缺乏观测,以及卫星高度计数据难以计算赤道海流,TIWs等赤道动力过程的长期演变规律仍不清楚,这限制了我们对热带太平洋气候长期变化的理解与预估。

为解决卫星高度计诊断赤道海表流场的难题,研究团队自主提出了卫星高度计诊断非平衡态海表流场的动力方程,考虑了加速度项与压强梯度力平衡,而不是传统的地转平衡。利用该方程,首次诊断出TIWs30年的海表流场数据,结果与锚定浮标观测十分接近。基于该数据,发现TIWs在此期间持续增强,其海流涡动能(EKE)每十年增长12%。同时利用其他3套独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卫星观测海表温度(1982-2021)、热带海洋锚定浮标观测的海流数据(1980s-2020)以及1/10°涡分辨率全球大洋环流模式数据(OFES21958-2021),结论与卫星高度计诊断结果一致。

大尺度海洋环流和海温风场的趋势分析表明,TIWs增强的动力机制是源于热带东太平洋气候近30年赤道南北不对称变化。赤道以北增暖更快,伴随跨赤道南风增强、赤道海流加速,使海流剪切加强、TIWs增强。伴随TIWs增强,研究人员发现TIWs的经向搅拌效应加强,使冷舌区的非线性加热效应每十年增加23%,在海洋长期热收支平衡中不可忽视,是近期热带东太平洋气候态变冷的负反馈项。说明TIWs在响应气候变化的同时,反馈影响着热带太平洋的海温变化。目前大部分气候模式由于分辨率较粗(1°×1°)无法分辨TIWs过程,因此无法反映TIWs对冷舌的非线性加热效应,可能造成一定的模拟偏差,未来气候模拟和预估需要考虑TIWs这一反馈作用。

该研究揭示了太平洋TIWs对历史气候变化的显著响应,表明TIWs深度参与并反馈影响气候变化,这一结果为研究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响应和影响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24年地球还会再掀热浪吗?

作者:张佳欣 来源:科技日报

世界气象组织112日发布新闻公报,正式确认2023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这打破了最暖纪录,也超出了许多气候科学家的预期。

升温可能还未停止。2024年,厄尔尼诺天气模式进入第二个年头,这通常会加剧全球变暖。1月,温暖的海水涌入东热带太平洋,全球海洋气温明显高于同期平均水平。英国《自然》网站刊文称,随着人类持续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2024年可能会出现比2023年更极端的天气和气候事件。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副主任萨曼莎·伯吉斯表示,2024年热浪还会继续,但无法预测它们将在何时何地发生。

年均气温或超阈值

根据多个服务机构1月上旬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高出1.34℃—1.54℃。根据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数据,去年每天的气温比工业化前的平均水平至少高出1℃,这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一次。

由于使用的数据集不同,估计值也有所不同,但所有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年平均气温接近或高于《巴黎协定》设定的1.5℃阈值。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有近一半的天数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1.5℃以上,11月份有两天升幅超过了2℃

英国国家气象局分析认为,2023年的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1.46℃。该机构预测,2024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很有可能超过1.5℃大关。领导这项工作的气候科学家尼克·邓斯通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作出这样的预测。然而,一年升温超过1.5℃并不意味着全球违反了《巴黎协定》。研究人员表示,需要十年或更长时间超过这一阈值才能正式判定。

2023年的极端气候和天气影响凸显出人类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气候科学家表示,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当前经历就是对未来的一次预演。

2023年或为10万年来最热

各种气候数据服务机构一致认为,2023年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76日),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7月),以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几个月(包括6—12月)。当研究人员将现代温度记录与古气候温度指标相结合时,他们发现,2023年可能是10万年以来最热的一年。

伯吉斯说,造成2023年极端天气的因素很多。2023年,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68亿吨。2022年,汤加火山喷发,向大气中注入了吸热的水蒸气,也是一个因素。

另一个因素是厄尔尼诺现象。模拟表明,地球现在处于或接近厄尔尼诺现象的顶峰。伯吉斯说,目前全球海洋的高热量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为海洋热浪提供动力。

但研究人员仍未确定,2023年的极端气温是全球变暖正在加速的迹象,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全球气候系统自然变化造成的波动。

美国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伯克利地球公司表示,20236月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之前,气温开始飙升,部分原因是北大西洋和其他地区的自然变化。该团队预测,今年比去年更暖的可能性为58%2024年肯定会是有记录以来最热或第二热的一年。

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已出现

受气候变化影响,2023年的极端天气频现。其中包括5级飓风奥蒂斯,它突袭了墨西哥城市阿卡普尔科,致数十人死亡。加拿大魁北克6月和7月的野火产生的烟雾蔓延到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的许多城市,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欧洲部分地区。7月和8月,希腊各地大火肆虐,烧毁了森林,夺走许多人和动物的生命。8月,在夏威夷的毛伊岛,一场由强风和入侵的野草引发的野火造成至少100人死亡。

热浪也“烤焦”了世界许多地区。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连续31天处于43℃或以上的高温天气。在墨西哥,7月份的一场热浪致200多人死亡。三年的大旱和气候变化让东非同时面临粮食危机和难民危机。

2023年底,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上,全球领导人首次同意摆脱化石燃料,但许多人认为此举相对于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来说“太少、太迟”。

“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已经出现。”墨西哥恩塞纳达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心的气候科学家特雷莎·卡瓦佐斯表示,“我们不需要再等15年或20年,就能看到预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人才招聘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生态学专业全职博士后招聘启事

地点:中国 成都;发布时间:2024. 2. 29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成都山地所”)成立于1966年,自建所以来,结合区位优势、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基础,面向国家山区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解决了国家在山区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为我国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山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因科研需要,招聘生态学全职博士后1名,合作研究方向为:木本油料(油橄榄)栽培生理与丰产培育。

一、申请条件

1)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岁;

2)具有经济林、林学、植物生理学、果树学等相关专业研究背景;

3)具有良好的科研潜质和学术道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良好的英语阅读、写作和交流能力;

5)申请人须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二、岗位待遇

1)博士后执行助理研究员二级待遇,同时享受省市博士后政策支持;

2)入职即享受五险一金、国家法定假期、工会福利、带薪休假等福利;

3)其他:积极协助申请各类科学基金和博士后项目;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实验条件;

4)在站工作期限原则上为23年。

三、申请流程

1)报名:符合应聘条件者均可报名。报名时请填写:附件1:应聘登记表(全职博士后)和附件2:应聘信息一览表(全职博士后),并与身份证、学历/学位证扫描件及能够证明本人能力和水平的其他材料(如2份专家推荐信(含博士导师)、相关工作的证明材料、参与或主持项目情况、个人的获奖证书、技能证书、代表性论著、取得专利及最高学历的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等),发送电子邮件至:wzzhu@imde.ac.cn

2)初审:由用人部门组织进行资格审查,通过初审者将得到电话或邮件通知,参加竞聘答辩,未入选者,不再另行通知。

3)面试:面试内容包括综合测试、体检、面试报告和博士后进站答辩及进站材料报送等内容,具体要求将通过邮件告知。

四、其他要求

有以下情况者,不得申请和入站:曾受过各类刑事处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有违法、违纪行为正在接受审查的、党纪处分尚在影响期、政纪处分尚未解除的及有违反其它规定不适宜聘用的。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朱老师

电话:13908010296

电子信箱: wzzhu@imde.ac.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湖北珞珈实验室科研人员招聘公告

地点:中国 武汉;发布时间:2024. 2. 21

一、实验室简介

湖北珞珈实验室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依托武汉市人民政府和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实验室由武汉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

实验室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以构建空天信息前沿技术体系与研制自主核心软硬件为目标,瞄准北斗导航定位、智能遥感应用、时空信息服务、地球时空基准等方向的重大科学问题与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集聚高水平人才队伍与优势创新资源,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孵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人才聚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努力建成空天信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流科研机构。

二、招聘类别及领域

招聘类别包括学术带头人、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等。

学科和研究背景包括但不限于涵盖测绘遥感、导航定位、资源环境、计算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空天信息相关领域。

三、招聘要求

应聘人员应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进取心强,无不良师德师风记录。并符合以下各岗位的任职条件要求。具体各岗位类别要求如下:

学术带头人

1.任职条件

1)现任职于国内知名高校或一流学科的教授或特别优秀的副教授,国内知名研究机构研究员,或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者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相当于助理教授及以上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

2)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组织能力,已取得高水平标志性研究成果,学术水平在本学科领域位居前列,发展潜力突出;

3)全职来实验室工作,在首席科学家领导下,承担相应课题科研攻关任务。积极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或解决高水平技术攻关难题,争取和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组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

2.待遇

1)年薪100-120万元(含政府人才资助),具体面议,首次聘期5年;

2)科研启动经费100-300万元,具体面议;

3)实验室支持组建研究团队,提供必要的办公和实验用房;

4)享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政策。

研究员

1.任职条件

1)现任职于国内标杆高校或一流学科副教授,或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的特别优秀预聘期制人员(含聘期制研究员、聘期制副研究员)及博士后;

2)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主持过国家级项目,学术水平居相关学科同年龄段学者前列,具有较大的学术发展潜力;

3)全职来实验室工作,在首席科学家指导下,开展相关方向课题科研攻关任务。

2.待遇

1)年薪50-70万元(含政府人才资助),具体面议,首次聘期3年;

2)科研启动经费50-100万元,具体面议;

3)实验室支持组建研究团队,提供必要的办公和实验用房;

4)享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政策;

5)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国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及省、市、区专项人才项目;特别优秀者,可由实验室优先推荐参加湖北省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副研究员

1.任职条件

1)现任职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者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的特别优秀的预聘期制人员、博士后或特别优秀的应届博士毕业生;

2)学术背景良好,学术成果较为突出,发展潜力大;

3)全职来实验室工作,在首席科学家及学术带头人指导下,承担相关课题科研攻关任务;

4)具有强烈的科学研究兴趣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熟悉科研与产业融合规律,了解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具备独立申请科研课题项目的能力和较强的工程开发能力,能主动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

2.待遇

1)年薪40-50万元(含政府人才资助),具体面议,首次聘期3年;

2)科研启动经费20-50万元,具体面议;

3)实验室支持组建研究团队,提供必要的办公和实验用房;

4)享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政策;

5)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国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及省、市、区专项人才项目;特别优秀者,可由实验室优先推荐参加湖北省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助理研究员

1.任职条件

1)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博士毕业生(博士后应为应届毕业生);

2)学术背景良好,学术成果较为突出,发展潜力大;

3)全职来实验室工作,在首席科学家及学术带头人指导下,承担相关课题科研攻关任务。

2.待遇

1)年薪30-40万元(含政府人才资助),首次聘期3年;

2)科研启动经费10-20万元,具体面议;

3)实验室对接支持研究团队,提供必要的办公和实验用房,可与团队导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4)享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政策;

5)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国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及省、市、区专项人才项目;特别优秀者,可由实验室优先推荐参加湖北省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五)其他说明

1)实验室所有人员实行聘期合同制管理,薪酬为年薪制。入选国家、省级重大人才计划工程者,可申请获得湖北省省直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

2)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参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3)所有人员可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共建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具有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和机制,优秀成果将得到政府产业孵化基金支持;

4)实验室常年招聘,按照申请顺序不定期开展评审。符合申请条件者,将通知参加面试,面试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5)聘期结束后,由实验室考核小组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决定是否继续聘任的依据。

四、应聘方式

应聘者向实验室发送以下个人简历等材料,并填写《湖北珞珈实验室科研人员应聘报名表》(见附件)。

1.个人详细简历(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科研成果等);

2.学历、学位证书,获奖证书等;

3.能充分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相关材料(论著目录、论文被收录和引用情况、科研获奖、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等)。

应聘者将简历材料发送至邮箱yuye@whu.edu.cn,邮件主题统一格式为姓名+湖北珞珈实验室+应聘岗位+专业方向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余老师 闫老师

联系电话:027-68754508

电子邮箱:yuye@whu.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南京工程学院2024年人才招聘公告

地点:中国 南京;发布时间:2024. 2. 2

一、学校简介

南京工程学院位于南京江宁方山风景区,占地近3000亩,校园环境优美、设施优越,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深厚工科底蕴、鲜明应用特色的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国际化”办学定位,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发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形成了“密切行业产业,注重工程实践,培养应用人才”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沈国荣院士为代表的27万余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机械、电力、能源动力与核工业等行业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现设有20个教育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生2.6万余名,其中硕士研究生近1200名。现有教职工21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名。2011年,入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构建了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现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7个,工程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为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办学水平,2024年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人才。

二、基本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和规章,具有良好的师德品质和职业精神,身心健康;

2.年龄要求:博士研究生原则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即198911日(含)以后出生;具有副高职称者,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0周岁,即198411日(含)以后出生;具有正高职称者,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5周岁,即197911日(含)以后出生。

三、引进对象

1.个人引进

1)杰出人才

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具有突出的学术成果。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学术水平达到国内外领先,能负责本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带领学科专业梯队成员进行前沿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与国内外同行有着广泛的学术联系。

2)拔尖人才

原则上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博士学位;在国内外本学科专业领域获得较高成就,具有本学科专业扎实的专门知识,前瞻的学术视野,具有较强的学科、专业梯队建设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具有较好的创新发展潜力。年龄原则上在45周岁以下。

3)优秀青年人才

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符合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和紧缺急需专业建设需求,已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和科研能力。年龄原则上在35周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

4)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原则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历学位、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担任项目经理或技术主管,有丰富的大型项目实施经验,能够在实践中解决关键技术,专业技术水准在所从事的领域中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符合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要求。年龄原则上在45周岁以下。

2.团队引进

团队学科领域符合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布局规划需要,团队带头人原则上为第一类别杰出人才。

团队成员之间应具有长期合作的基础,一般由3-5人组成,团队其他成员符合人才引进7级及以上标准。

四、引进人才待遇

全职引进的人才除享受国家和江苏省有关政策规定的待遇,由学校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外,同时具体待遇参考学校官网通知:https://rsc.njit.edu.cn/info/1066/2897.htm

五、招聘岗位

包含建筑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岗:土木工程、建筑学、力学)和环境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岗: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资源与环境)在内的19个院系,具体岗位参考学校官网通知:https://rsc.njit.edu.cn/info/1066/2897.htm

六、联系方式

应聘人员可以通过邮寄或电子邮件方式递交个人简历至学院联系人或人才工作办公室,并同时提交相关佐证材料(含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教学科研成果等相关内容),应聘人员须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联系人:秦老师 陈老师 柴老师

联系电话:025-86118042 18151005672 18151000235

通讯地址: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弘景大道1 南京工程学院

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

邮政编码:211167

电子邮箱:rsc@njit.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关于召开2024年中国环境技术大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单位会员交流年会”的通知

重要信息:

详细信息:https://meeting.zghjkx.com.cn/10337.html

大会时间:2024417日至20 

大会地点:中国 上海 

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梓瑄,张培胜,谢女士

电话:010-62210689 13683578758 16621066009

电子邮箱:wangzx@chinacses.org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关于召开“中国力学学会第126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的通知

重要信息:

详细信息:https://www.cstam.org.cn/article/19816244686876672.html

大会时间:2024322 

大会地点:中国 长沙

联系方式:

联系人:周冬冬,何巍,赵岩

电话:010-82543909 13043290069 13718943150

会务组电子邮箱:zhoudd@cstam.org.cn hewei2008@hnu.edu.cn yanzhao@hnu.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关于召开“多尺度建模、算法及其应用研讨会-2024”的第一轮通知 

重要信息:

详细信息:https://www.cstam.org.cn/article/19847924419391488.html 

大会时间:2024419日至21 

大会地点:中国 哈尔滨

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凯,刘一志

电话:15104575704 13654548414

电子邮箱:huangkai@hit.edu.cn liuyizhi@hit.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重要信息:

详细信息:https://www.cstam.org.cn/article/19461847002509312.html 

大会时间:202489日至13 

大会地点:中国 哈尔滨

联系方式:

联系人:熊骋望,李帅

电话:13820958301 15104578893

电子邮箱:ncfm13@hrbeu.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论文成果

--------------------------------

Modeling hydrologically mediated hot moments of transient anomalous diffusion in aquifers using an impulsive fractional-derivative equation

作者信息:

Zhang Yong, Liu Xiaoting, Lei Dawei, Yin Maosheng, Sun HongGuang, Guo Zhilin, Zhan Hongbin

电子邮件地址: shg@hhu.edu.cn

文章地址:

Zhang Y, Liu X, Lei D, et al. Modeling hydrologically mediated hot moments of transient anomalous diffusion in aquifers using an impulsive fractional-derivative equation[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24, 60(3): 1-31.

ABSTRACT:

Hydrologically mediated hot moments (HM-HMs) of transient anomalous diffusion (TAD) denote abrupt shifts in hydraulic conditions that can profoundly influence the dynamics of anomalous diffusion for pollutants within heterogeneous aquifers. How to efficiently model these complex dynamics remain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To bridge this knowledge gap, we propose an innovative model termed “the impulsive, tempered fractional ad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 (IT-fADE) to simulate HM-HMs of TAD. The model is approximated using an L1-based finite difference solver with unconditional stability and an efficient convergence rate. Applic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IT-fADE model and its solver successfully capture TAD induced by hydrologically trigged hot phenomena (including hot moments and hot spots) across three distinct aquifers: (a) transient sub-diffusion arising from sudden shifts in hydraulic gradient within a regional-scale alluvial aquifer, (b) transient sub- or super-diffusion due to convergent or push-pull tracer experiments within a local-scale fractured aquifer, and (c) transient sub-diffusion likely attributed to multiple-conduit flow within an intermediate-scale karst aquifer. The impulsive terms and fractional differential operator integrated into the IT-fADE aptly capture the ephemeral nature and evolving memory of HM-HMs of TAD by incorporating multiple stress periods into the model. The sequential HM-HM model also characterizes breakthrough curves of pollutants as they encounter hydrologically mediated, parallel hot spots. Furthermore, we delve into discussions concerning model parameters, extensions, and comparisons, as well as impulse signals and the propagation of memory within the context of employing IT-fADE to capture hot phenomena of TAD in aquatic system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Experimental study of an internal beam in stratification of non-constant buoyancy frequency

 

作者信息:

Liu Haihan, Wang Zhan, Xu Duo

电子邮件地址: duo.xu@imech.ac.cn

文章地址:

Li, Z., Kiani Liu H, Wang Z, Xu D. Experimental study of an internal beam in stratification of non-constant buoyancy frequency[J]. Physics of Fluids, 2024, 36(1): 1-5.

ABSTRACT:

The internal wave brings in non-trivial influence in the ocean. A large number of investigations have focused on the internal wave in linear stratification, which has a constant buoyancy frequency representing a typical and widespread stratification configuration in the ocean. For the non-constant buoyancy frequency configuration, a typical situation in pycnocline in the ocean, the behavior of the internal wave has been far less understood and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synthetic schlieren technique to study the internal wave in three cases of characteristic stratification. The cross-beam profiles and the intensity decay of the internal wave are particularly exam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linear stratificatio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Volume 981, 25 February 2024

 

Full Paper

Inertial enhancement of the polymer diffusive instability

The influence of turbulence and inertia in radial fracture flow

New insights into experimental stratified flows obtained through 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s

Transition to fully developed turbulence in liquid-metal convection facilitated by spatial confinement

Reynolds number dependence of turbulent flows over a highly permeable wall

Dancing ejecta

Effects of dilatation and turbulence on tangential strain rates in premixed hydrogen and iso-octane flames

Interfaces of high- and low-speed large-scale structures in compressible turbulent mixing layers: compressibility effects and structures

Rising and settling 2-D cylinders with centre-of-mass offset

Influence of parametric forcing on Marangoni instability

A new wall function method for hypersonic laminar boundary layers

Vertical convection regimes in a two-dimensional rectangular cavity: Prandtl and aspect ratio dependence

Global dynamics and topology of two-phase mixing layer flow through simultaneous gas and liquid velocity measurements

Field-induced macroscopic flow of a dilute self-assembling magnetic colloid under rotating magnetic fields

Nonlinear travelling periodic waves for the Euler equations in three-layer flows

A shear stress parametrization for arbitrary wind farms in conventionally neutral boundary layers

Prediction and control of two-dimensional decaying turbulence using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Active flow control for bluff body drag reduction us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partial measurements

Reynolds-number scaling of wall-pressure–velocity correlations in wall-bounded turbulence

Cross-flow instability on a swept-fin cone at Mach 6: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Enhanced heat transfer and reduced flow reversals in turbulent thermal convection with an obstructed centre

Robust relation of streamwise velocity autocorrelation in atmospheric surface layers based on an 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model

Momentum transfer across an open-channel, turbulent flow

Rotor aeroacoustic response to an axisymmetric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Asymptotic scaling relations for rotating spherical convection with strong zonal flows

Connecting transonic buffet with incompressibl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on aerofoils

The modulation of coherent structures by the near-wall motions of particles

Bi-global stability of supersonic backward-facing step flow

Multistability of elasto-inertial two-dimensional channel flow

The merger of co-rotating vortices in dusty flows

Large-eddy simulation-based reconstruction of turbulence in a neutral boundary layer using spectral-tensor regularizatio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9447973/2024/60/3

Environmental Research: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vironmental-research/vol/250/suppl/C

Water Research: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water-research/vol/254/suppl/C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computational-physics/vol/504/suppl/C

Journal of Hydrology: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hydrology/vol/632/suppl/C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advances-in-water-resources/vol/186/suppl/C

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10652/volumes-and-issues/23-6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journal-of-fluid-mechanics/volume/020D353C716E626B061E87414D8E053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vironmental-pollution/vol/346/suppl/C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toc/energy/48/1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https://aslo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9395590/2024/69/2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Climate Change:

https://wire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7577799/2024/15/1

[返回本期目录栏]

=================================================

      

∽∽∽∽∽∽∽∽∽∽∽∽∽∽∽∽∽∽∽∽∽∽∽∽∽∽∽∽∽

投稿信箱:huanjinglixue@hhu.edu.cn, huanjinglixue@163.com

过刊浏览与下载:http://jsstam.org.cn/Envi_mach/

订阅或退订邮箱:huanjinglixue@hhu.edu.cn, huanjinglixue@163.com

本期编辑:刘青泉孙洪广

依托单位: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力学学会环境与灾害力学专业委员会

每月发送,免费订阅、自由退订。欢迎发布信息、交流体会、共享经验。

 

本期目录

新闻报道

天山1号冰川2022观测数据发布:夏季极端热浪致强烈消融

多年冻土融化导致的山体滑坡运动过程和规律获揭示

世界气象组织:今年全球经历有记录以来最热1

镇雄山体滑坡提示:水结冰的“冻胀力”不容忽视

我国未来干旱急剧上升可减轻

加拿大油砂矿排放出大量未经监测的污染气体

科研人员揭示震后地质灾害演化如何影响植被生态功能

研究揭示太平洋热带不稳定波的历史长期变化趋势

2024年地球还会再掀热浪吗?

人才招聘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生态学专业全职博士后招聘启事

湖北珞珈实验室科研人员招聘公告

南京工程学院2024年人才招聘公告

学术会议

关于召开2024年中国环境技术大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单位会员交流年会”的通知

关于召开“中国力学学会第126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的通知

关于召开“多尺度建模、算法及其应用研讨会-2024”的第一轮通知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论文成果

Modeling hydrologically mediated hot moments of transient anomalous diffusion in aquifers using an impulsive fractional-derivative equ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n internal beam in stratification of non-constant buoyancy frequency

学术期刊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Volume 981, 25 February 2024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

新闻报道

--------------------------------

天山1号冰川2022观测数据发布:夏季极端热浪致强烈消融

作者:胥辉 来源:澎湃新闻

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新疆天山1号冰川(又称“乌源1号冰川”)2022年观测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夏季,为天山1号冰川有观测记录以来,消融量最大的一个夏季。但2022年全年消融量也只略高于2010年的历史最低值。

219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该实验室获悉,2022年夏季全球高温热浪对中国山地冰川消融产生重要影响。2022年,天山1号冰川的年物质平衡为-1251 mm,略高于2010年的历史最低值,但其夏季物质平衡达到了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为-1503 mm,表明2022年夏季是天山1号冰川有记录以来同期物质亏损量最大的一个夏季。

冰川物质平衡即冰川的积累与消融,反映着冰川物质收入和支出的关系,如果物质平衡为负的状态,代表冰川在退缩。

该实验室今年124日发布的消息称:2022年全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酷暑,这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的高温热浪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高温热浪事件对全球冰川消融产生了巨大影响。乌源1号冰川是中国观测时间最长、观测最为连续的冰川。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的2022年夏季持续观测,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记录了这次高温事件对中国冰川造成的物质损失,揭示了高温热浪事件对山地冰川消融产生重要影响的机理。

研究发现,2022年乌源1号冰川的年物质平衡为-1251 mm,略高于2010年的历史最低值,但其夏季物质平衡达到了观测记录以来的最低值,为-1503 mm,表明2022年夏季是乌源1号冰川有记录以来物质亏损量最大的一个夏季。

研究表明,乌源1号冰川附近的大西沟气象站观测到的2022年夏季气温为6.4°C,是有观测记录以来(1958-2022年)的最高值,其产生的高温热浪造成了乌源1号冰川强烈的物质损失。

科研人员揭示了冰川消融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高温热浪导致冰川海拔较高的区域发生了强烈的消融。二是高温导致了冰川区固液态降水比例降低。

乌源1号冰川前缘的PWS100雨滴谱仪观测结果显示,当气温高于2°C时,乌鲁木齐河源区固态降水的比例将会低于40%2022年夏季日均气温高于2°C,天数占总数的77%,说明冰川区以液态降水为主。

三是较低的冰川表面反照率使得冰川吸收了更多的太阳短波辐射,加剧冰川消融。Landsat遥感影像反演结果显示在2022年强消融期(7-8月)冰川表面反照率较低(低于0.3的区域占冰川总面积的79~91%)。

据澎湃新闻了解,该成果以Heatwaves in summer 2022 forces substantial mass loss for Urumqi Glacier No. 1, China为题发表在国际冰川学主流期刊Journal of Glaciology上。西北研究院徐春海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王飞腾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获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共同资助。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副主任、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站长王飞腾告诉澎湃新闻,因观测周期的原因,冰川观测数据一般是隔年发布,2023年的相关数据将于202410月左右发布。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多年冻土融化导致的山体滑坡运动过程和规律获揭示

作者:李丽云 朱虹 来源:科技日报

12日记者获悉,东北林业大学单炜教授课题组通过为期12年的野外调查与监测数据,结合30米分辨率多年冻土时空变化数据,揭示了多年冻土融化导致的山体滑坡运动过程、运动特征和运动规律。这对于多年冻土区地球关键带科学发展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实用价值。该研究成果212日发表在杂志《自然灾害》上。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东北多年冻土退化加剧,山体滑坡不断增多。针对黑龙江北安——黑河交通走廊山体滑坡多发、运动缓慢、演化过程不易识别等问题,单炜教授课题组从2009年开始,通过现场调查、钻探、地球物理探查、无人机摄影测量和原位监测,提出“北安至黑河高速公路K178+530—K178+570路段山体滑坡加宽扩建路段以桥代路变更”建议。

“其目的为减轻滑坡后缘土压力,采用桩基支撑旧路保持稳定。”单炜说。据悉,该建议被相关建设单位采纳,有效避免了工程风险。

通过为期12年的野外工作,课题组取得了大量野外调查与监测数据。他们结合30米分辨率多年冻土时空变化数据,模拟分析了北安至黑河高速公路K178+530—K178+570山体滑坡运动过程、运动特征和运动规律。

监测结果表明,山体滑坡动力来源于多年冻土融化水分和夏季大气降水的共同作用,山体滑坡运动过程在2009—2011年表现为后缘推动前缘间歇式运动,滑动速率与后缘孔隙水压力密切相关。运动规律在年际尺度上表现为周期性运动,在年代尺度上表现为运动速率逐年下降。

该项研究指出,课题组的数值分析完全证实了2009—2011年山体滑坡运动监测结果的正确性,模拟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山体滑坡运动的本质,其表现为:多年冻土高处先融化、退化水分不能及时排出导致后缘孔隙水压力增加,伴随山坡多年冻土由高至低退化过程,滑动带逐渐加长,山体滑坡由后缘推动式逐渐转化为前缘牵引式,一直滑动到边坡角度接近滑带土体湿润摩擦角时,滑坡运动逐渐停止。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世界气象组织:今年全球经历有记录以来最热1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29日,世界气象组织援引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报告说,今年气温仍在持续创下新高,20241月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月。

世界气象组织说,这已经是连续第八个月创下同期最高气温,海面温度也继续创历史新高。

根据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数据,1月平均地表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同期平均气温高1.66摄氏度。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平均气温升幅已经突破了《巴黎协定》设定的1.5摄氏度目标。《巴黎协定》相关表述指全球多年的长期变暖情况,而不是某月或某年一时升幅突破温控目标。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数据还显示,今年1月气温比1991年至2020年同期平均气温高0.70摄氏度,比2020年创下的上一个最热1月气温高0.12摄氏度。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说,今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厄尔尼诺现象开始减弱,但海面温度总体上仍处于异常高的水平。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镇雄山体滑坡提示:水结冰的冻胀力不容忽视

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122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发生山体滑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滑坡的具体地点位于镇雄县塘房镇凉水村中,合兴与和平两个村民小组后山的斜坡上。

滑坡多发生于地震或雨季暴雨后,为何在冬季寒冷低温,且无暴雨的情况下当地会发生滑坡?多家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研究人员进行了现场调查、遥感分析和数值计算。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长江大学教授陈宁生接受了《中国科学报》的采访,介绍了此次滑坡成因调查的最新进展。他表示,基于目前实地的勘察和调防,初步分析认为镇雄1.22”滑坡系临界稳定态斜坡岩体在低温冻胀条件下失稳引发。目前,研究团队正进一步研究灾害发育条件与机制。

典型的小滑大灾

截至125204分,镇雄县1·22”山体滑坡灾害中的44名失联人员已全部搜救出来,遗憾的是均无生命体征。此次滑坡造成的死伤人数较多,属特大型灾害。“经遥感细致分析,此次滑坡堆积体的总量为11万立方米,为中型滑坡,但产生了特大型的灾害,所以此次为典型的小滑大灾。”陈宁生表示。

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他就和团队研究人员一起,前往镇雄对现场进行空间和时间上的全面勘察、调访和查阅,以及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滑坡山体进行拍摄,获取相关数据。

“在现场,我们主要察看滑坡滑下来量有多大,形成区的量是多少,以及堆积区的量又有多少。”陈宁生表示,因为不了解滑坡前的山体情况,所以也要对附近的居民进行走访调查。

滑坡发生地位于云南高原乌蒙山北缘的构造侵蚀剥蚀中高山地貌区。根据现场勘察和遥感影像显示,滑坡发生前,坡顶有裂隙发育,岩块也出现风化,坡体结构破碎,为一个临界稳定态斜坡。“滑坡体的中段发育有一凹槽,形成了滑坡的临空面,只要有外界的动力作用,滑坡便可能发生。”陈宁生表示。

低温冻胀作用极可能最终触发了滑坡发生

岩体有裂隙发育,加上外力的作用,才可能促成滑坡的发生。那此次滑坡的“力”又从何而来?

“在低温且岩土体有一定含水量的条件下,靠近地表岩体中的裂隙水可冻结成冰,深层岩体的水分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促使冻结冰体增大,由此产生了冻胀力。”陈宁生表示,此冻胀力可诱发岩体裂隙扩展发育,造成岩体强度大幅降低,最终促进滑坡起动。

冰的形成,得有水以及低温的“加持”。调查显示,滑坡体后方有一汇水面积为0.33平方公里的冲沟。2023年冲沟夏季的最大流量可达0.4立方米每秒,而冲沟的汇水点海拔高程1966.0米,低于滑坡顶部,因此冲沟径流入渗可以抵达滑坡的中上部。同时,滑坡的残留基岩有2个相对的富水区,其下部发育黏土岩隔水层。

而低温天气提供了岩体冻胀的温度条件。陈宁生介绍,滑坡地所在区域气候属高原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914.6毫米,冬季低温天气多有发生。气象资料显示滑坡发生时镇雄站的气温-2.1℃,为当天最低气温段,而且滑坡所在地位于山区,气温会较镇雄城区更低。

“滑坡形成区的最高海拔为1978米,比镇雄县城高出340米。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会下降0.6℃,由此推算滑坡发生时当地气温可以到达-5℃或更低,为岩体的结冰提供了条件。”陈宁生表示。

冬季滑坡防范察水源和裂缝很重要

尽管社会上对于冬季滑坡的关注度远不如夏季滑坡,但研究显示国内外出现过诸多的冬季低温岩质滑坡崩塌,岩体裂缝中水结冰后的冻胀力“不容小觑”。

陈宁生在自己的科普公众号中写道,20081224日意大利Crammont的岩崩就是在零下5℃的条件下发生。“冻胀力是由于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9%而产生的对岩体的作用力,实验显示其值可达33兆帕以上,而风化砂岩的强度仅为3.8-27.0兆帕。”因此,冻胀力可能导致岩体的破裂并引起滑坡。

但整体而言,冬季滑坡的成因复杂,还有待继续探索。“像在1943年大年初三,黄河流域发生的查那滑坡,至今都未能完全弄清原因。”陈宁生表示。

未来要如何防范冬季滑坡的发生?他认为,首先要摸排清楚极易发生冬季滑坡的区域,尤其是气候较湿润,且有水源的山区。“干燥的区域,则要察看是否有地下水的存在。”

他也建议多加对易发生滑坡的区域进行监测,“注意山体是否有变形的迹象,除了观察岩石的结构的变化外,还要看是否出现裂缝”。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我国未来干旱急剧上升可减轻

作者:温才妃 许晓凤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校聘教授王前锋课题组在《npj气候与大气科学》上在线发表了研究成果《21世纪气候变化对中国干旱的影响:基于CMIP6的多模式评估》。

由于干旱与一系列气候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科研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掌握干旱的未来动态仍然具有挑战性。选择有效的干旱指数是干旱监测与评价的关键。在传统指数中,用于计算潜在蒸散发的传统模型没有考虑到二氧化碳对植被的影响,可能导致对未来的潜在蒸散发和干旱条件的高估。

该研究利用参与跨部门影响模型,比对项目的五个全球气候模型,在三个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的模拟结果,采用团队提出的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分析未来3个时期中国干旱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发生频率,研究了以中国大陆的干旱事件。

课题组对比观测资料对全球气候模型模拟结果的评估表明,全球气候模型在捕捉我国历史气候变化方面是有效的。未来,本世纪中期和后期(2040—2070年,2071—2100)在高排放情景下,二氧化碳浓度的快速增加会通过调节叶片气孔和冠层结构对植被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这种调节减缓了潜在蒸散量的增加,从而减轻了我国未来干旱发生急剧上升态势。该发现为决策者制定缓解和适应我国未来干旱条件的战略和措施,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加拿大油砂矿排放出大量未经监测的污染气体

作者:辛雨 来源:中国科学报

由美国耶鲁大学环境工程师Drew Gentner和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联邦机构(ECCC)化学家John Liggio领导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根据飞机测量,加拿大备受争议的产油的油砂排放了大量的污染气体,影响了空气质量,其释放的污染气体比洛杉矶等大城市释放的还要多,大约相当于加拿大其他人为排放源的总和——包括汽车交通和所有其他工业的排放。数据显示,这次监测到的污染是标准监测技术行业报告的20~64倍。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125日《科学》。

该研究使用了一种创新方法来测量阿尔伯塔省油砂上空空气中所有的碳基分子。研究人员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除在外,转而只追踪对空气质量重要的分子,其中许多分子以前从未在油砂中被监测过。这些碳基气体可以在空气中播下微粒污染的种子,并与其他化学物质反应形成地面臭氧。

Liggio说,ECCC已经在与合作伙伴合作,以确定该论文的结果如何能改进油砂使用的报告方法。加拿大最大的油砂公司卡尔加里联盟发言人Mark Cameron表示:“油砂行业使用ECCC制定的标准来测量排放,我们期待着共同努力,探索进一步加强测量实践的机会。

加拿大的油砂蕴藏着大量的石油,使其成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第三大石油储量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公司一直在开采这种石油,但它被锁在粘稠的沥青砂中,因此这个过程是能源和水密集型的。石油日产量已激增至300多万桶,约占加拿大国内生产总值的3%

这一大规模行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其成为国际抗议的目标。非营利组织加拿大全球森林观察估计,自2000年以来,该行业已经砍伐或退化了77万公顷的森林。开采石油需要额外的能源,这意味着每桶油砂会比传统石油产生更多的温室气体。储存提炼过程中残留物的巨大尾矿池已经泄漏,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对生活在下游的土著居民。

空气质量通常不会被强调为沥青砂开采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人员此前已经注意到,焦油砂顺风处的空气中有高浓度的被称为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颗粒污染物,其浓度与墨西哥城等主要城市顺风处的浓度相似。因此,他们开始识别和测量导致这些气溶胶的碳基气体排放。

研究团队表示,大多数关于有机排放的报告只关注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一个子类,这种化合物很容易蒸发,通常被认为是造成大部分空气污染的原因。最新的研究采用了更广泛的方法,也研究了不易蒸发的半挥发性和低挥发性化合物。研究团队指出,整个集合可能包括成千上万种化合物,从丙酮这样的小分子到柴油燃料中可能发现的重碳基分子。

研究团队在2018年从17个油砂作业的30次飞行中收集了数据。同时还测量并识别了一些特定的有机化合物,既可以了解是什么组成了排放的混合物,也可以从测量中去除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碳的背景水平。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对其他行业进行更全面的排放监测。

这些发现有助于描绘出油砂污染的更广阔图景,为此前强调甲烷排放高于预期的研究提供了补充。此前,Liggio团队还报告称,沥青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行业用标准技术测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高出约30%Liggio指出,加拿大政府正在与工业界和其他合作伙伴合作,了解这种差异的来源。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科研人员揭示震后地质灾害演化如何影响植被生态功能

作者:贺劭清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22日电 (记者 贺劭清)记者2日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科研人员建立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汶川特大地震震后滑坡活动数据库,揭示了震后滑坡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并推断出世界范围内强震地质灾害会对生态碳平衡造成扰动,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据了解,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山体滑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由于一直以来缺乏覆盖整个震区的长时间序列滑坡数据库,导致难以精确评估地震诱发滑坡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成理地灾国重实验室灾害链动力学机制与防控团队基于连续变化检测与分类(CCDC)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震后滑坡遥感智能检测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建立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汶川特大地震震后滑坡活动数据库,揭示了震后滑坡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并对强震地质灾害影响下植被生态功能的恢复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与预测,为震后次生灾害防控与生态环境修复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研究发现,地震导致滑坡面积急剧增加,震后滑坡活动在6年左右快速降低至相对稳定状态,但地表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

根据震后生态指数的拟合模型,地表蒸散发恢复到震前水平需要5年左右。这一持续时间与滑坡活动恢复稳定所需时间非常接近;叶面积指数和植被指数恢复时间分别为8年左右和10年左右。

与滑坡相比,植被再生和演替需要更长的过程。总初级生产力的恢复需要11年左右,而净初级生产力要到震后25年左右才会恢复到原有水平。表明受强震地质灾害影响,植被生态功能需要比植物生长更漫长的恢复期。由此推断,世界范围内强震地质灾害会对生态碳平衡造成扰动,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返回本期目录栏]

--------------------------------

研究揭示太平洋热带不稳定波的历史长期变化趋势

作者:朱汉斌 湛沁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杜岩团队联合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教授Shang-Ping Xie、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机构教授Hideharu SasakiMasami Nonaka,研究揭示了太平洋热带不稳定波的历史长期变化趋势。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

热带不稳定波(TIWs)是热带太平洋最显著的中尺度动力过程之一,由赤道流系的剪切不稳定产生,表现为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流场和海表温度的月周期、1000 km级扰动。TIWs海流扰动将赤道区域上涌的冷海水与赤道外暖海水经向搅拌混合,影响赤道区域营养盐分布和热量收支平衡,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和气候长期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热带太平洋经历了类似拉尼娜现象的平均状态变化,影响太平洋沿岸乃至全球的气候和天气变化。然而,由于赤道海流缺乏观测,以及卫星高度计数据难以计算赤道海流,TIWs等赤道动力过程的长期演变规律仍不清楚,这限制了我们对热带太平洋气候长期变化的理解与预估。

为解决卫星高度计诊断赤道海表流场的难题,研究团队自主提出了卫星高度计诊断非平衡态海表流场的动力方程,考虑了加速度项与压强梯度力平衡,而不是传统的地转平衡。利用该方程,首次诊断出TIWs30年的海表流场数据,结果与锚定浮标观测十分接近。基于该数据,发现TIWs在此期间持续增强,其海流涡动能(EKE)每十年增长12%。同时利用其他3套独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卫星观测海表温度(1982-2021)、热带海洋锚定浮标观测的海流数据(1980s-2020)以及1/10°涡分辨率全球大洋环流模式数据(OFES21958-2021),结论与卫星高度计诊断结果一致。

大尺度海洋环流和海温风场的趋势分析表明,TIWs增强的动力机制是源于热带东太平洋气候近30年赤道南北不对称变化。赤道以北增暖更快,伴随跨赤道南风增强、赤道海流加速,使海流剪切加强、TIWs增强。伴随TIWs增强,研究人员发现TIWs的经向搅拌效应加强,使冷舌区的非线性加热效应每十年增加23%,在海洋长期热收支平衡中不可忽视,是近期热带东太平洋气候态变冷的负反馈项。说明TIWs在响应气候变化的同时,反馈影响着热带太平洋的海温变化。目前大部分气候模式由于分辨率较粗(1°×1°)无法分辨TIWs过程,因此无法反映TIWs对冷舌的非线性加热效应,可能造成一定的模拟偏差,未来气候模拟和预估需要考虑TIWs这一反馈作用。

该研究揭示了太平洋TIWs对历史气候变化的显著响应,表明TIWs深度参与并反馈影响气候变化,这一结果为研究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响应和影响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返回本期目录栏]

--------------------------------

2024年地球还会再掀热浪吗?

作者:张佳欣 来源:科技日报

世界气象组织112日发布新闻公报,正式确认2023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这打破了最暖纪录,也超出了许多气候科学家的预期。

升温可能还未停止。2024年,厄尔尼诺天气模式进入第二个年头,这通常会加剧全球变暖。1月,温暖的海水涌入东热带太平洋,全球海洋气温明显高于同期平均水平。英国《自然》网站刊文称,随着人类持续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2024年可能会出现比2023年更极端的天气和气候事件。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副主任萨曼莎·伯吉斯表示,2024年热浪还会继续,但无法预测它们将在何时何地发生。

年均气温或超阈值

根据多个服务机构1月上旬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水平高出1.34℃—1.54℃。根据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数据,去年每天的气温比工业化前的平均水平至少高出1℃,这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一次。

由于使用的数据集不同,估计值也有所不同,但所有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年平均气温接近或高于《巴黎协定》设定的1.5℃阈值。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有近一半的天数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1.5℃以上,11月份有两天升幅超过了2℃

英国国家气象局分析认为,2023年的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1.46℃。该机构预测,2024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很有可能超过1.5℃大关。领导这项工作的气候科学家尼克·邓斯通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作出这样的预测。然而,一年升温超过1.5℃并不意味着全球违反了《巴黎协定》。研究人员表示,需要十年或更长时间超过这一阈值才能正式判定。

2023年的极端气候和天气影响凸显出人类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气候科学家表示,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当前经历就是对未来的一次预演。

2023年或为10万年来最热

各种气候数据服务机构一致认为,2023年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76日),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7月),以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几个月(包括6—12月)。当研究人员将现代温度记录与古气候温度指标相结合时,他们发现,2023年可能是10万年以来最热的一年。

伯吉斯说,造成2023年极端天气的因素很多。2023年,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68亿吨。2022年,汤加火山喷发,向大气中注入了吸热的水蒸气,也是一个因素。

另一个因素是厄尔尼诺现象。模拟表明,地球现在处于或接近厄尔尼诺现象的顶峰。伯吉斯说,目前全球海洋的高热量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为海洋热浪提供动力。

但研究人员仍未确定,2023年的极端气温是全球变暖正在加速的迹象,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全球气候系统自然变化造成的波动。

美国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伯克利地球公司表示,20236月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之前,气温开始飙升,部分原因是北大西洋和其他地区的自然变化。该团队预测,今年比去年更暖的可能性为58%2024年肯定会是有记录以来最热或第二热的一年。

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已出现

受气候变化影响,2023年的极端天气频现。其中包括5级飓风奥蒂斯,它突袭了墨西哥城市阿卡普尔科,致数十人死亡。加拿大魁北克6月和7月的野火产生的烟雾蔓延到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的许多城市,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欧洲部分地区。7月和8月,希腊各地大火肆虐,烧毁了森林,夺走许多人和动物的生命。8月,在夏威夷的毛伊岛,一场由强风和入侵的野草引发的野火造成至少100人死亡。

热浪也“烤焦”了世界许多地区。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连续31天处于43℃或以上的高温天气。在墨西哥,7月份的一场热浪致200多人死亡。三年的大旱和气候变化让东非同时面临粮食危机和难民危机。

2023年底,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上,全球领导人首次同意摆脱化石燃料,但许多人认为此举相对于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来说“太少、太迟”。

“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已经出现。”墨西哥恩塞纳达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心的气候科学家特雷莎·卡瓦佐斯表示,“我们不需要再等15年或20年,就能看到预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

[返回本期目录栏]

======================================================

 

人才招聘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生态学专业全职博士后招聘启事

地点:中国 成都;发布时间:2024. 2. 29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成都山地所”)成立于1966年,自建所以来,结合区位优势、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基础,面向国家山区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战略需求,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解决了国家在山区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为我国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山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因科研需要,招聘生态学全职博士后1名,合作研究方向为:木本油料(油橄榄)栽培生理与丰产培育。

一、申请条件

1)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不超过3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岁;

2)具有经济林、林学、植物生理学、果树学等相关专业研究背景;

3)具有良好的科研潜质和学术道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良好的英语阅读、写作和交流能力;

5)申请人须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二、岗位待遇

1)博士后执行助理研究员二级待遇,同时享受省市博士后政策支持;

2)入职即享受五险一金、国家法定假期、工会福利、带薪休假等福利;

3)其他:积极协助申请各类科学基金和博士后项目;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实验条件;

4)在站工作期限原则上为23年。

三、申请流程

1)报名:符合应聘条件者均可报名。报名时请填写:附件1:应聘登记表(全职博士后)和附件2:应聘信息一览表(全职博士后),并与身份证、学历/学位证扫描件及能够证明本人能力和水平的其他材料(如2份专家推荐信(含博士导师)、相关工作的证明材料、参与或主持项目情况、个人的获奖证书、技能证书、代表性论著、取得专利及最高学历的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等),发送电子邮件至:wzzhu@imde.ac.cn

2)初审:由用人部门组织进行资格审查,通过初审者将得到电话或邮件通知,参加竞聘答辩,未入选者,不再另行通知。

3)面试:面试内容包括综合测试、体检、面试报告和博士后进站答辩及进站材料报送等内容,具体要求将通过邮件告知。

四、其他要求

有以下情况者,不得申请和入站:曾受过各类刑事处罚的、曾被开除公职的、有违法、违纪行为正在接受审查的、党纪处分尚在影响期、政纪处分尚未解除的及有违反其它规定不适宜聘用的。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朱老师

电话:13908010296

电子信箱: wzzhu@imde.ac.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湖北珞珈实验室科研人员招聘公告

地点:中国 武汉;发布时间:2024. 2. 21

一、实验室简介

湖北珞珈实验室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依托武汉市人民政府和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实验室由武汉大学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

实验室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以构建空天信息前沿技术体系与研制自主核心软硬件为目标,瞄准北斗导航定位、智能遥感应用、时空信息服务、地球时空基准等方向的重大科学问题与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集聚高水平人才队伍与优势创新资源,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孵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人才聚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努力建成空天信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流科研机构。

二、招聘类别及领域

招聘类别包括学术带头人、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等。

学科和研究背景包括但不限于涵盖测绘遥感、导航定位、资源环境、计算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空天信息相关领域。

三、招聘要求

应聘人员应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进取心强,无不良师德师风记录。并符合以下各岗位的任职条件要求。具体各岗位类别要求如下:

学术带头人

1.任职条件

1)现任职于国内知名高校或一流学科的教授或特别优秀的副教授,国内知名研究机构研究员,或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者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相当于助理教授及以上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

2)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组织能力,已取得高水平标志性研究成果,学术水平在本学科领域位居前列,发展潜力突出;

3)全职来实验室工作,在首席科学家领导下,承担相应课题科研攻关任务。积极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或解决高水平技术攻关难题,争取和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组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

2.待遇

1)年薪100-120万元(含政府人才资助),具体面议,首次聘期5年;

2)科研启动经费100-300万元,具体面议;

3)实验室支持组建研究团队,提供必要的办公和实验用房;

4)享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政策。

研究员

1.任职条件

1)现任职于国内标杆高校或一流学科副教授,或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的特别优秀预聘期制人员(含聘期制研究员、聘期制副研究员)及博士后;

2)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主持过国家级项目,学术水平居相关学科同年龄段学者前列,具有较大的学术发展潜力;

3)全职来实验室工作,在首席科学家指导下,开展相关方向课题科研攻关任务。

2.待遇

1)年薪50-70万元(含政府人才资助),具体面议,首次聘期3年;

2)科研启动经费50-100万元,具体面议;

3)实验室支持组建研究团队,提供必要的办公和实验用房;

4)享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政策;

5)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国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及省、市、区专项人才项目;特别优秀者,可由实验室优先推荐参加湖北省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副研究员

1.任职条件

1)现任职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者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的特别优秀的预聘期制人员、博士后或特别优秀的应届博士毕业生;

2)学术背景良好,学术成果较为突出,发展潜力大;

3)全职来实验室工作,在首席科学家及学术带头人指导下,承担相关课题科研攻关任务;

4)具有强烈的科学研究兴趣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熟悉科研与产业融合规律,了解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具备独立申请科研课题项目的能力和较强的工程开发能力,能主动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

2.待遇

1)年薪40-50万元(含政府人才资助),具体面议,首次聘期3年;

2)科研启动经费20-50万元,具体面议;

3)实验室支持组建研究团队,提供必要的办公和实验用房;

4)享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政策;

5)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国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及省、市、区专项人才项目;特别优秀者,可由实验室优先推荐参加湖北省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助理研究员

1.任职条件

1)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博士毕业生(博士后应为应届毕业生);

2)学术背景良好,学术成果较为突出,发展潜力大;

3)全职来实验室工作,在首席科学家及学术带头人指导下,承担相关课题科研攻关任务。

2.待遇

1)年薪30-40万元(含政府人才资助),首次聘期3年;

2)科研启动经费10-20万元,具体面议;

3)实验室对接支持研究团队,提供必要的办公和实验用房,可与团队导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4)享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政策;

5)可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国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及省、市、区专项人才项目;特别优秀者,可由实验室优先推荐参加湖北省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五)其他说明

1)实验室所有人员实行聘期合同制管理,薪酬为年薪制。入选国家、省级重大人才计划工程者,可申请获得湖北省省直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

2)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参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3)所有人员可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共建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具有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和机制,优秀成果将得到政府产业孵化基金支持;

4)实验室常年招聘,按照申请顺序不定期开展评审。符合申请条件者,将通知参加面试,面试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5)聘期结束后,由实验室考核小组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决定是否继续聘任的依据。

四、应聘方式

应聘者向实验室发送以下个人简历等材料,并填写《湖北珞珈实验室科研人员应聘报名表》(见附件)。

1.个人详细简历(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科研成果等);

2.学历、学位证书,获奖证书等;

3.能充分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相关材料(论著目录、论文被收录和引用情况、科研获奖、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等)。

应聘者将简历材料发送至邮箱yuye@whu.edu.cn,邮件主题统一格式为姓名+湖北珞珈实验室+应聘岗位+专业方向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余老师 闫老师

联系电话:027-68754508

电子邮箱:yuye@whu.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南京工程学院2024年人才招聘公告

地点:中国 南京;发布时间:2024. 2. 2

一、学校简介

南京工程学院位于南京江宁方山风景区,占地近3000亩,校园环境优美、设施优越,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深厚工科底蕴、鲜明应用特色的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国际化”办学定位,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发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形成了“密切行业产业,注重工程实践,培养应用人才”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沈国荣院士为代表的27万余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机械、电力、能源动力与核工业等行业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现设有20个教育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生2.6万余名,其中硕士研究生近1200名。现有教职工21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名。2011年,入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构建了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现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7个,工程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为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办学水平,2024年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人才。

二、基本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和规章,具有良好的师德品质和职业精神,身心健康;

2.年龄要求:博士研究生原则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即198911日(含)以后出生;具有副高职称者,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0周岁,即198411日(含)以后出生;具有正高职称者,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5周岁,即197911日(含)以后出生。

三、引进对象

1.个人引进

1)杰出人才

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具有突出的学术成果。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学术水平达到国内外领先,能负责本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带领学科专业梯队成员进行前沿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与国内外同行有着广泛的学术联系。

2)拔尖人才

原则上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博士学位;在国内外本学科专业领域获得较高成就,具有本学科专业扎实的专门知识,前瞻的学术视野,具有较强的学科、专业梯队建设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具有较好的创新发展潜力。年龄原则上在45周岁以下。

3)优秀青年人才

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符合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和紧缺急需专业建设需求,已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和科研能力。年龄原则上在35周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

4)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原则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历学位、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担任项目经理或技术主管,有丰富的大型项目实施经验,能够在实践中解决关键技术,专业技术水准在所从事的领域中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符合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要求。年龄原则上在45周岁以下。

2.团队引进

团队学科领域符合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布局规划需要,团队带头人原则上为第一类别杰出人才。

团队成员之间应具有长期合作的基础,一般由3-5人组成,团队其他成员符合人才引进7级及以上标准。

四、引进人才待遇

全职引进的人才除享受国家和江苏省有关政策规定的待遇,由学校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外,同时具体待遇参考学校官网通知:https://rsc.njit.edu.cn/info/1066/2897.htm

五、招聘岗位

包含建筑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岗:土木工程、建筑学、力学)和环境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岗: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资源与环境)在内的19个院系,具体岗位参考学校官网通知:https://rsc.njit.edu.cn/info/1066/2897.htm

六、联系方式

应聘人员可以通过邮寄或电子邮件方式递交个人简历至学院联系人或人才工作办公室,并同时提交相关佐证材料(含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教学科研成果等相关内容),应聘人员须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联系人:秦老师 陈老师 柴老师

联系电话:025-86118042 18151005672 18151000235

通讯地址: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弘景大道1 南京工程学院

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

邮政编码:211167

电子邮箱:rsc@njit.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会议

--------------------------------

关于召开2024年中国环境技术大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单位会员交流年会”的通知

重要信息:

详细信息:https://meeting.zghjkx.com.cn/10337.html

大会时间:2024417日至20 

大会地点:中国 上海 

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梓瑄,张培胜,谢女士

电话:010-62210689 13683578758 16621066009

电子邮箱:wangzx@chinacses.org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关于召开“中国力学学会第126次青年学术沙龙活动”的通知

重要信息:

详细信息:https://www.cstam.org.cn/article/19816244686876672.html

大会时间:2024322 

大会地点:中国 长沙

联系方式:

联系人:周冬冬,何巍,赵岩

电话:010-82543909 13043290069 13718943150

会务组电子邮箱:zhoudd@cstam.org.cn hewei2008@hnu.edu.cn yanzhao@hnu.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关于召开“多尺度建模、算法及其应用研讨会-2024”的第一轮通知 

重要信息:

详细信息:https://www.cstam.org.cn/article/19847924419391488.html 

大会时间:2024419日至21 

大会地点:中国 哈尔滨

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凯,刘一志

电话:15104575704 13654548414

电子邮箱:huangkai@hit.edu.cn liuyizhi@hit.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重要信息:

详细信息:https://www.cstam.org.cn/article/19461847002509312.html 

大会时间:202489日至13 

大会地点:中国 哈尔滨

联系方式:

联系人:熊骋望,李帅

电话:13820958301 15104578893

电子邮箱:ncfm13@hrbeu.edu.c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论文成果

--------------------------------

Modeling hydrologically mediated hot moments of transient anomalous diffusion in aquifers using an impulsive fractional-derivative equation

作者信息:

Zhang Yong, Liu Xiaoting, Lei Dawei, Yin Maosheng, Sun HongGuang, Guo Zhilin, Zhan Hongbin

电子邮件地址: shg@hhu.edu.cn

文章地址:

Zhang Y, Liu X, Lei D, et al. Modeling hydrologically mediated hot moments of transient anomalous diffusion in aquifers using an impulsive fractional-derivative equation[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24, 60(3): 1-31.

ABSTRACT:

Hydrologically mediated hot moments (HM-HMs) of transient anomalous diffusion (TAD) denote abrupt shifts in hydraulic conditions that can profoundly influence the dynamics of anomalous diffusion for pollutants within heterogeneous aquifers. How to efficiently model these complex dynamics remain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To bridge this knowledge gap, we propose an innovative model termed “the impulsive, tempered fractional ad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 (IT-fADE) to simulate HM-HMs of TAD. The model is approximated using an L1-based finite difference solver with unconditional stability and an efficient convergence rate. Applic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IT-fADE model and its solver successfully capture TAD induced by hydrologically trigged hot phenomena (including hot moments and hot spots) across three distinct aquifers: (a) transient sub-diffusion arising from sudden shifts in hydraulic gradient within a regional-scale alluvial aquifer, (b) transient sub- or super-diffusion due to convergent or push-pull tracer experiments within a local-scale fractured aquifer, and (c) transient sub-diffusion likely attributed to multiple-conduit flow within an intermediate-scale karst aquifer. The impulsive terms and fractional differential operator integrated into the IT-fADE aptly capture the ephemeral nature and evolving memory of HM-HMs of TAD by incorporating multiple stress periods into the model. The sequential HM-HM model also characterizes breakthrough curves of pollutants as they encounter hydrologically mediated, parallel hot spots. Furthermore, we delve into discussions concerning model parameters, extensions, and comparisons, as well as impulse signals and the propagation of memory within the context of employing IT-fADE to capture hot phenomena of TAD in aquatic systems.

[返回本期目录栏]

--------------------------------

Experimental study of an internal beam in stratification of non-constant buoyancy frequency

 

作者信息:

Liu Haihan, Wang Zhan, Xu Duo

电子邮件地址: duo.xu@imech.ac.cn

文章地址:

Li, Z., Kiani Liu H, Wang Z, Xu D. Experimental study of an internal beam in stratification of non-constant buoyancy frequency[J]. Physics of Fluids, 2024, 36(1): 1-5.

ABSTRACT:

The internal wave brings in non-trivial influence in the ocean. A large number of investigations have focused on the internal wave in linear stratification, which has a constant buoyancy frequency representing a typical and widespread stratification configuration in the ocean. For the non-constant buoyancy frequency configuration, a typical situation in pycnocline in the ocean, the behavior of the internal wave has been far less understood and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synthetic schlieren technique to study the internal wave in three cases of characteristic stratification. The cross-beam profiles and the intensity decay of the internal wave are particularly exam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linear stratificatio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学术期刊

--------------------------------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Volume 981, 25 February 2024

 

Full Paper

Inertial enhancement of the polymer diffusive instability

The influence of turbulence and inertia in radial fracture flow

New insights into experimental stratified flows obtained through 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s

Transition to fully developed turbulence in liquid-metal convection facilitated by spatial confinement

Reynolds number dependence of turbulent flows over a highly permeable wall

Dancing ejecta

Effects of dilatation and turbulence on tangential strain rates in premixed hydrogen and iso-octane flames

Interfaces of high- and low-speed large-scale structures in compressible turbulent mixing layers: compressibility effects and structures

Rising and settling 2-D cylinders with centre-of-mass offset

Influence of parametric forcing on Marangoni instability

A new wall function method for hypersonic laminar boundary layers

Vertical convection regimes in a two-dimensional rectangular cavity: Prandtl and aspect ratio dependence

Global dynamics and topology of two-phase mixing layer flow through simultaneous gas and liquid velocity measurements

Field-induced macroscopic flow of a dilute self-assembling magnetic colloid under rotating magnetic fields

Nonlinear travelling periodic waves for the Euler equations in three-layer flows

A shear stress parametrization for arbitrary wind farms in conventionally neutral boundary layers

Prediction and control of two-dimensional decaying turbulence using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Active flow control for bluff body drag reduction us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partial measurements

Reynolds-number scaling of wall-pressure–velocity correlations in wall-bounded turbulence

Cross-flow instability on a swept-fin cone at Mach 6: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Enhanced heat transfer and reduced flow reversals in turbulent thermal convection with an obstructed centre

Robust relation of streamwise velocity autocorrelation in atmospheric surface layers based on an 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model

Momentum transfer across an open-channel, turbulent flow

Rotor aeroacoustic response to an axisymmetric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Asymptotic scaling relations for rotating spherical convection with strong zonal flows

Connecting transonic buffet with incompressibl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on aerofoils

The modulation of coherent structures by the near-wall motions of particles

Bi-global stability of supersonic backward-facing step flow

Multistability of elasto-inertial two-dimensional channel flow

The merger of co-rotating vortices in dusty flows

Large-eddy simulation-based reconstruction of turbulence in a neutral boundary layer using spectral-tensor regularization

[返回本期目录栏]

--------------------------------

部分期刊最新目录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9447973/2024/60/3

Environmental Research: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vironmental-research/vol/250/suppl/C

Water Research: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water-research/vol/254/suppl/C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computational-physics/vol/504/suppl/C

Journal of Hydrology: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hydrology/vol/632/suppl/C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advances-in-water-resources/vol/186/suppl/C

Environmental Fluid Mechanics:

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10652/volumes-and-issues/23-6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journal-of-fluid-mechanics/volume/020D353C716E626B061E87414D8E053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environmental-pollution/vol/346/suppl/C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toc/energy/48/1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https://aslo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9395590/2024/69/2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Climate Change:

https://wires.onlinelibrary.wiley.com/toc/17577799/2024/15/1

[返回本期目录栏]

=================================================

      

∽∽∽∽∽∽∽∽∽∽∽∽∽∽∽∽∽∽∽∽∽∽∽∽∽∽∽∽∽